[1] |
谷一凡, 蔡光银, 李树新, 蒋裕强, 邱振, 孙莎莎, 付永红.
不同岩相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23, 41(1): 318-3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0
|
[2] |
客昆, 秦建华, 牟必鑫, 陈杨, 魏洪刚, 周家云, 龚大兴, 赖杨, 赵安坤, 刘治成, 客达.
西昌盆地白果湾组泥页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3, 41(2): 619-6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7
|
[3] |
苟启洋, 徐尚, 郝芳, 舒志国.
焦石坝地区页岩孔隙连通性及有效性评价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419-14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7
|
[4] |
蔡光银, 蒋裕强, 李星涛, 孙莎莎, 付永红, 谷一凡, 王占磊, 季春海.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特征差异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030-10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9
|
[5] |
卢龙飞, 刘伟新, 魏志红, 潘安阳, 张庆珍, 腾格尔.
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成岩特征及其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73-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5
|
[6] |
彭思钟, 刘德勋, 张磊夫, 邱振, 王以城, 封从军, 孙萌思.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页岩岩相与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22, 40(1): 47-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8
|
[7] |
范海经, 邓虎成, 伏美燕, 刘四兵, 余翰泽, 李依林.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特征及其对构造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4): 1004-10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1
|
[8] |
郭望, 张卫刚, 李玉宏, 雷迅, 李永红, 陈刚, 张云鹏, 陈磊, 徐学敏.
柴北缘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中侏罗世晚期物源及风化作用的指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76-6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3
|
[9] |
赵迪斐, 郭英海, WangGeoff, 李冠霖, 曾春林, 焦伟伟.
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页岩储层发育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79-3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3
|
[10] |
胡鹏, 于兴河, 陈宏亮, 赵晨帆, 周进松, 韩小琴, 李亚龙.
障壁坝砂体储层特征与成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本溪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90-4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1
|
[11] |
梁峰, 张琴, 熊小林, 崔会英, 梁萍萍, 马超.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47-8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4
|
[12] |
刘福田, 李荣西, 刘新社, 杨鸣一, 赵帮胜, 吴小力, 覃小丽.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西部气田“源控”主导的天然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29-1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2
|
[13] |
王存武, 马东旭, 田兵, 梁建设, 王琪, 刘铁树.
鄂尔多斯盆地LX地区山西组储层成岩演化及成岩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94-60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7
|
[14] |
李超, 朱筱敏, 朱世发, 耿名扬, 毕玉泉, 束青林, 徐福刚.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下段泥页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95-80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8
|
[15] |
杨巍, 薛莲花, 唐俊, 吕成福, 徐勇, 杨爽, 陈国俊.
页岩孔隙度测量实验方法分析与评价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58-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8
|
[16] |
王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盒8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38-245.
|
[17] |
郭彦如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84-391.
|
[18] |
叶黎明.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海相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02-210.
|
[19] |
陈孟晋, 刘锐娥, 孙粉锦, 拜文华.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地区山西组碎屑岩储层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23-727.
|
[20] |
傅强.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以辽河盆地荣37块气田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3): 9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