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用显微荧光和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显微组分的热演化规律
姚素平, 张景荣, 金奎励
1996, 14(3): 1-10.
摘要:

镜质体反射率是确定油源岩成熟度最广泛使用的参数,显微荧光强度及其变化也已成为检测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尤其是生油的标志之一,而红外光谱在研究生油母质干酪根的结构、类型和生烃潜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傅立叶红外显微镜的问世,给单显微组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应用上述方法对一套人工熟化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显微组分的光性演变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显微组分的生油模式。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赵孟为, Hans Ahrendt, Klaus Wem mer
1996, 14(3): 11-21.
摘要:

根据伊利石K-Ar测年法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两期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成岩作用事件:即与早期燕山运动有关的侏罗纪(170—160Ma)和与晚期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为了揭示碎屑物质对K-Ar年龄的影响和伊利石成岩作用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通过观察K-Ar年龄随深度变化的趋势来进行判断的模式。在K-Ar年龄小于地层时代的条件下,K-Ar年龄与深度呈正相关,或者很相近的K-Ar年龄与深度变化无关均标志着没有或很少有碎屑物质的影响;同时,前者指示逐渐埋藏条件下的成岩作用,而后者则反映短暂的热事件引起的成岩作用事件。

低成熟石油烃源岩的动力学研究
沈忠民, 周光甲, 洪志华
1996, 14(3): 22-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四段上部具有不同自然熟化程度的低成熟石油烃源岩进行动力学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浅埋藏、低成熟、低有机丰度且与碳酸盐岩相关的源岩具相对较高的烃产率和平均活化能;平均活化能可能会掩盖低熟成烃特征。依据研究结果,指出当前进入门限埋深以下且具有低活化能生烃母质存在的牛11样品可能在浅埋藏、低成熟时曾为该区(八面河低熟油田)低成熟石油的形成提供了油源。另外,笔者通过对样品可溶有机质抽提前后活化能分布对比研究,指出了低活化能分布范围内的生烃母质主要为可溶有机质。并且进而提出本区低成熟石油的成油下限埋深划分至2800m为宜,其对应的下限反应活化能不超过177KJ/mol。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油气前景
吕修祥, 严俊君
1996, 14(3): 30-37.
摘要:

丰富的地面油气显示及奥陶系、志留系普遍含沥青的事实,表明本区曾有过大规模的油气运聚过程。柯坪断隆实际上是上新世库车期形成的逆掩推覆带,其下尚隐伏着与巴楚断隆连为一体的古隆起。地面油气显示并不能证明地下已无油气藏存在。推测上覆推覆带中有聚集油气的可能性,而下伏古隆起形成大油气田的可能性更大。

鲁西煤田内陆表海含煤层序的小层序类型及煤聚积规律
李增学, 李守春, 魏久传
1996, 14(3): 38-46.
摘要:

小层序(Parasequence)为Ⅲ级含煤层序的内部构成单元—体系域单元。研究表明,海陆交替型含煤层序可识别出稳定的能作为区域对比的周期性小层序,其顶底界面多为事件型海侵面和泥炭化事件界面。根据小层的成因特点和含煤情况,将小层序划分为: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总体向上变细小层序、潮汐流作用为主形成的含煤小层序(有向上变细、向上变粗又变细两类)、河流作用为主受潮汐流影响形成的具有向上变粗又变细的二元结构的含煤小层序。小层序类型和小层序组的形成与内陆表海海平面变化特点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海水的退却致使沉积体系进入废弃阶段而泥炭沼泽化,标志着小层序发育的终结。因此,研究小层序的形成与研究煤聚积规律具有密切关系。

鄂北南化地区寒武纪缓坡沉积及层序
王翔, 胡健民
1996, 14(3): 47-55.
摘要:

出露于鄂北南化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总厚约1400m,主体为一套碳酸盐岩。对沉积岩相及相组合的分析表明,本区寒武系主要是形成于碳酸盐缓坡之上,并可以划分出四种主要的沉积相带:浅水陆棚、深水缓坡、浅水缓坡建隆和近岸浅水缓坡。本文还初步研究了区内寒武系露头的层序地层学特征,划分出两个亚层序,并探讨了亚层序内部岩相的不同叠置类型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与相应的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与已有的旋回性海平面变化模式相对比,得出了本区寒武纪层序内部的次级旋回可能指示第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认识。

四川若尔盖唐克晚三叠世卡尼期侏倭组陆隆沉积环境分析
杨逢清, 王红梅, 杨恒书, 谢树成
1996, 14(3): 56-63.
摘要:

四川若尔盖至唐克公路的133—134km公路碑处出露一套陆源碎屑沉积,根据所含双壳类化石,此地层属晚三叠世卡尼期沉积。这套地层具有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正常深海沉积三种类型。从岩性特征、双壳生物相和遗迹相所提供的依据分析,该地层形成于陆隆到盆缘环境。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海湾扇三角洲体系沉积构成及演化模式
解习农, 李思田, 葛立刚, 张启明, 王振锋
1996, 14(3): 64-71.
摘要:

本文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陵水组三段扇三角洲体系为例,详细讨论了进积于海湾背景环境下扇三角洲体系的岩性相、成因相及其空间配置关系。研究区海湾扇三角洲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其垂向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以河流作用占优势阶段,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阶段,晚期为以潮汐作用占优势逐渐过渡为以潮汐作用占优势。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浊积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
林承焰, 侯连华, 董春梅, 刘泽容, 信荃麟, 黄金柱
1996, 14(3): 72-80.
摘要:

本文阐明了辽河西部凹陷高升、兴隆台、曙光和冷东四个地区沙三段浊积岩油气储层内的钙质夹层识别标志,定性、定量地揭示了它在剖面和平面上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它的成因机制,指出了钙质胶结作用和钙质夹层对储层性质与油气分布的重要影响。

黄骅坳陷歧北凹陷层序0的确认及其油气远景预测
刘洛夫, 吴元燕, 毛东风, 徐新德
1996, 14(3): 81-86.
摘要: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等详细研究了黄骅坳陷歧北凹陷沙三段底之下的层序0的古构造发育特征并对该套地层进行油气远景预测。

陕甘宁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长石砂岩的成岩特点及孔隙演化
柳益群, 李文厚
1996, 14(3): 87-96.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三条地表剖面和20口探井的综合研究,认为斑脱岩和火山碎屑物质是影响陕甘宁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含油长石砂岩成岩作用的根本原因。浊沸石、方解石、绿泥石的胶结、化学压实作用和浊沸石、长石的溶解作用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孔隙的演化与成岩史、盆地演化史密切相关,长6—长6是孔隙结构最好的层段。较好的储油砂体分布在子长、子北地区以及延安—延长—富县—宜川地区等利于浊沸石溶蚀的地带。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二叠纪地层时代划分
邓云山, 吴志勇, 吉利民, 阎存凤
1996, 14(3): 97-102.
摘要: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二叠纪地层为陆相沉积,古生物资料贫乏,地层划分方案纷杂,众说不一,部分层段划分证据不足。本文利用磁性地层配合同位素年代学和孢粉学对该区二叠系重新划分,二叠纪沉积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基亚曼反向极性期,其极性单一,据地磁年表反应的极性特征来对比确定其地层时代界线。

三角洲平原上网结河的发育与聚煤作用
陈代钊, 张鹏飞
1996, 14(3): 103-112.
摘要:

龙潭组上段(24#煤顶板到12#煤)是盘县地区含煤最好的层段,对该区西北部本段地层的研究表明其中发育有网结河体系。河道沉积由多层叠置的鞋带状砂体组成,湿地沉积主要由菱铁质泥质岩夹薄层板状细砂岩(决口扇沉积)和煤组成。河流的发育和聚煤作用都显示幕式性,可能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网结状河道被认为是海侵期对低位下切河谷充填过程中经侧向冲裂水道并相互连通形成的;稳定、连续的厚煤层发育于河道大范围废弃后的海侵晚期,其次是高水位早期。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两种粗碎屑三角洲
李文厚, 林晋炎, 袁明生, 王武和
1996, 14(3): 113-121.
摘要:

吐鲁番-哈密盆地上二叠统、三叠系和侏罗系广泛发育冲积扇、河流、湖泊、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沉积。其内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最为发育,二者在岩石类型、沉积结构、沉积构造、沉积韵律、沉积旋回、沉积背景及岩电组合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其骨架主要为河道砂体。这两种粗碎屑三角洲可用其特征的陆上沉积组合来区分。本区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储集油气潜能,是今后油气勘探不可忽视的相带。

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聚集特点
张云翔, 薛祥煦
1996, 14(3): 122-128.
摘要:

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中不同类型、不同大小动物的保存量及保存部位相差很大,实际保存量仅为理论保存量的6%左右,其化石材料明显经过水流的搬运作用。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是造成材料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小型动物的流失最为明显。这是古生态恢复及古环境再造值得注意的问题。

楚雄盆地有机质、膏盐与砂岩铜矿生成关系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与机理
庄汉平, 冉祟英, 何明勤, 卢家烂, 刘金钟
1996, 14(3): 129-138.
摘要:

云南楚雄中生代陆相盆地发育了良好的含煤、含铜和含膏盐的三位一体的建造组合。煤、膏盐和砂岩铜矿床中有机质在丰度、类型、成熟度、可溶有机质及生物标志物上既有一定差异,又有一定的相似性。煤和膏盐均参与了砂岩铜矿成矿作用,煤系为改造成矿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还原性有机质,膏盐提 供了氧化性的 SO42-,间接提供了硫源。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绥德地区古生界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
林锡祥, 华保钦, 杨小梅
1996, 14(3): 139-148.
摘要:

本文用二维盆地模拟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绥德地区古生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在数值模型中,天然气的运移由渗流和扩散两种运移形式组成。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天然气的运移以渗流运移为主、扩散运移为辅。以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后幕为界,运移期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由此,形成了研究区各井的三种不同的运移聚集史。

锦州湾泥沙来源、洄淤状况与建港条件分析
符文侠, 刘国贤
1996, 14(3): 149-156.
摘要:

锦州湾泥沙主要来源于沿岸入海河流的输送,外海水体的携带与沿岸、岛屿蚀余物质的补给。每年进入湾内的泥沙总量约为33—35万吨,假如这些泥沙不再向湾外流出,在湾内作均匀分配沉积,则相当于在湾底铺上5mm厚的土。水准和水深重复测量表明,潮滩以稳定的弱堆积为主,水下浅滩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该湾在非正常情况下产生骤淤的可能性不大。综合建港条件良好。

河流深槽沉积体与油气的关系——以辽河坳陷大25井区为例
陈振岩, 李军生, 闫火, 张戈, 祝丽玲, 陈峰, 季东民
1996, 14(3): 157-161.
摘要:

河流深槽沉积体是河流沉积的一种特殊沉积体。辽河坳陷第三纪断裂活动强烈,火山岩广泛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条件,具备形成河流深槽沉积体的地质条件。本文以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大25井区为例,对河流深槽沉积体的成因及特征进行探讨,证实了大25井区巨厚砂砾岩沉积是河流在火山岩古地形的限制下发生急转弯,在其变曲河段的深槽中沉积的深槽沉积体。该沉积体中发育良好的储集空间,有利于油气储集。该类储集体的发现,丰富了辽河坳陷的储层类型,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领域。

分流水道类型特征及意义
董宇, 路秀琴
1996, 14(3): 162-168.
摘要:

研究总结了三角洲平原中五种主要类型的分流水道沉积特征、分形几何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所度量的河控、潮控和波控三角洲的五种主要分流水道体系的分维值变化范围为1.046至1.763。以分流水道类型或分流格式为基础,划分了相应五种常见的三角洲平原类型,并阐述了分流水道组合式及其演化与三角洲体制的关系。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第四纪气候演化的非线性特征
李原, 孟仟祥, 罗斌杰, 李智明
1996, 14(3): 169-181.
摘要: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近18.5万年以来气候与环境非线性研究表明曾发生三次明显气候转变,形成四个映射区。其中氧同位素第5期与第4期转变较明显,其次是氧同位素第6期与第5期的转变,最后是第3与第2期之间的变化,这与全球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得到了氧同位素和古生物资料的进一步印证。半深海-深海海底沉积物有机质演化阶段在海进海退过程中表现出垂直分带和非线性变化。上陆坡以氧化堆积带为主,有机质供给多、但消耗迅速且水动力相对强;中陆坡为利于有机质保存的还原带;下陆坡为有机质缩合阶段,陆坡下缘-远洋为有机质沉降氧化带与沉积埋藏阶段的植烷形成带。这几个带在古气候、古海平面非线性变化中是沿海底向上或向下迁移的,其变化是非线性的。

深水牵引流沉积一书评价
裘亦楠
1996, 14(3): 181-181.
摘要:

由我国沉积学家高振中教授等所著的《深水牵引流沉积》一书,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下,最近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与广人读者见而该书是国内外关于深水牵引流一沉积学一个新的领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笔者有幸在该书发行之前阅读全文,感受颇深,欣然提笔,愿向各位同行推荐共享。

博采众长独具匠心——《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一书评介
范璞, 张柏生
1996, 14(3): 182-182.
摘要:

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赵锡暇和许云秋等教授著的《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一书,已于19 95年6月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问1日_该就不仅是作者长期从事煤成油研究的高水平成果的系统总结,而且汇集了国内外在这一新的学术领域中的研究精华,因此,它是一部论述煤成油地球化学的最为系统、最新的科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