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碳酸盐浅滩滨岸区层序地层研究——江苏无锡嵩山下三叠统层序分析
童金南, 李红丽
1997, 15(4): 1-4.
摘要:
碳酸盐滨岸浅滩相剖面不仅最灵敏地记录了海平面变迁历史,而且它具有独特的副层序结构和特殊的层序识别和研究方法,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无锡嵩山下三叠统碳酸盐浅滩相剖面在中下扬子区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通过与微古地理相结合的沉积相位分析,能够有效而可靠地进行层序和副层序研究.
华北中寒武世张夏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
梅冥相, 梅仕龙
1997, 15(4): 5-10.
摘要:
华北中寒武世张夏组,以发育较多的鲕粒灰岩著称。其中发育的五十至六十余个潮下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形成有规律的垂直叠加形式,构成十余个五级旋回层序,三个四级旋回层序及一个三级旋回层序,最终形成一个典型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这些潮下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常呈1∶4的叠加关系,反映了地层记录中的米兰柯维奇性质,即单个米级旋回层序与短偏心率旋回(周期为10万年)有关。
黔桂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和台内裂陷槽的形成演化
杜远生, 龚一鸣, 吴诒, 冯庆来, 刘本培
1997, 15(4): 11-17.
摘要:
黔桂地区是泥盆纪时期南华海盆内裂陷活动作用初始且十分显著的地区。本文结合区域构造和盆地格局分析,通过典型剖面研究,将黔桂稳定型滨岸一台地相区的泥盆系划分为21个3级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层序。根据南丹罗富、大厂裂陷槽盆地泥盆系层序地层研究和与相邻稳定型泥盆系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揭示了裂陷槽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构造幕式沉降是裂陷槽盆地层序发育和层序构成的主控因素。
滇西南古特提斯石炭纪海山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张海清, 刘本培, 方念乔
1997, 15(4): 18-23.
摘要: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首次对滇西古特提斯(昌宁-孟连带)中海山碳酸盐台地的石炭系进行了研究。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其中早石炭世晚期1个、威宁期3个、鱼塘寨组3个,顶部一个归属二叠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以和黔南对比,但副层序厚度较大(黔南副层序小于10m,鱼塘寨10~50m),碳、氧同位素普遍偏轻以及存在麦粒蜓带厚度变薄事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经历了同样的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但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小尺度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分析——塔里木盆地桑塔木断垒带奥陶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王维纲, 吕炳全
1997, 15(4): 24-29.
摘要:
层序地层学理论现已日臻完善,位人们往往被局限在大范围、大尺度的研究领域中,包括整个盆地或整个陆架的粗线条描述。那么,小尺度(小范围和次级层序)内的层序格式和沉积样式又是如何的呢?本文将作一阐述。在地层学、沉积学的研究基础上,在区域层序地层学的框架下,将桑塔木断垒带这样一个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的奥陶系进行层序地层学解剖。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采用大量的钻井录井资料(岩心、电测等),通过岩性、古生物等特征标志建立相对水深变化曲线,以此来对比划分层序。得出,奥陶系内存在一个Ⅰ类层序界面,并将其划分为两个四级层序及相应的五级层序。
走滑环境中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特征以云南先锋盆地为例
张强, 邵震杰
1997, 15(4): 30-37.
摘要:
走滑陆相盆地在构造背景、沉积范围、物源供应方式、基底地形特征、沉积物特点和沉积层序特征方面均与大陆边缘海相盆地有重要区别,通常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相带窄、相变快的特点。本文在对云南先锋盆地充填序列、沉积格架、构造格架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讨论了在走滑构造背景下陆相盆地的一系列特征以及走滑型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特点.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沈渭洲, 方一亭,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1997, 15(4): 38-42.
摘要: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移的层位与寒武纪—奥陶纪主要生物群面貌变化的界线相一致?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笔者认为,碳同位素组成的漂移很可能由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时期内海平面的升降所引起.
早中侏罗世大鄂尔多斯古地理重建与内陆拗陷的发育演化
程守田, 黄焱球, 付雪洪
1997, 15(4): 43-49.
摘要:
通过沉积构成、古流体系和相带分布等沉积的成因联系及沉积学比较分析,论证了现今鄂尔多斯与其以东山西宁武、大同等地下中侏罗统同期地层原始沉积充填的统一性,证实了它们属于同一个大鄂尔多斯沉积盆地。并按照四个时期重建和阐明了早中侏罗世盆地沉积古地理,从而揭示了大鄂尔多斯拗陷—隆升—再拗陷的形成演化的构造阶段性及其充填动力学背景的迁移性。关于内陆拗陷构造背景的探讨,从更小尺度上揭示了华北陆内印支—燕山构造的变格运动及其发生的时间.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浊流沉积
李培军, 侯泉林, 李继亮, 孙枢
1997, 15(4): 50-57.
摘要:
闽西南地区的早三叠世溪口组主要由深水浊流沉积组成,可以识别出5个相类型:砾岩相、砂岩相、砂岩-泥岩相、粉砂岩-泥岩相、具粒序的粉砂质泥岩相。它们可组成5个相组合,分别形成于浊积扇的上扇、中扇和下扇环境。相组合的空间展布、古水流以及遗迹化石的分布均一致表明,当时的大陆坡倾向南东。砂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反映其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
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张周良, 王芳华
1997, 15(4): 58-63.
摘要:
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三水盆地范围内发育典型的网状河体系。它们具有重复分叉合并、坡降低以及河道深且窄的特点,并且发育天然堤、河间湖泊和洼地等地貌单元。钻井资料显示,网状河的沉积记录以泛滥平原地区沉积的悬浮负载的细粒沉积物为主,由砂砾和砂组成的河道沉积物分布比较局限,呈较窄的带状,被包裹在细粒的泛滥平原积物之中。主干河道表现出较高侧向稳定性垂向继承性,形成了较厚的砂体。较小的分叉河道则容易发生决口改道,沉积了较薄的砂体。河间湖泊沉积主要为含植物碎片的灰黑色粉砂质淤泥,沼泽中植物遗体的堆积形成了泥炭层。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河流搬运物质的快速加积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形成网状河体系的主要原因.
构造掀斜对单断湖盆湖平面变化的影响
刘震, 曾宪斌, 张万选
1997, 15(4): 64-66,71.
摘要:
在陆相单断盆地中,如果不考虑湖水总体积的改变,当断块发生掀斜时,因非均衡构造沉降会发生以下五种变化:(1)缓坡湖退;(2)陡坡湖进;(3)湖心湖水变深;(4)湖面变窄;(5)可容纳空间增大。若干实例现已初步证实了这种作用的影响.
河口港湾沉积物中的(137)Cs剖面及其沉积学意义
潘少明, 朱大奎, 李炎, 许其高
1997, 15(4): 67-71,66.
摘要:
本文通过对采自海南岛洋浦港?福建厦门外港?浙江象山港三个河口港湾的六个沉积柱样的137Cs分析,分别用137Cs剖面的最大峰值层及137Cs剖面的起始值层位估算了该六个站位的现代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在河口港湾沉积环境条件下,用137Cs剖面来估算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是可行的,由137Cs最大值法,这六个站位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1.14cm/a?1.56cm/a?0.82cm/a?0.75cm/a?1.26cm/a?1.66cm/a,由137Cs最大值法得出的平均沉积速率其精确度与可信度要好于137Cs起始值得出的平均沉积速率?与210Pb法所得的结果符合的很好?137Cs起始值层位与预期值偏离的大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该站位沉积环境?扰动作用强弱的信息?在应用137Cs剖面估算沉积速率时,还要注意沉积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浅谈奥陶系原油生成的几个问题
赵孟军, 廖志勤, 黄第藩, 肖中尧
1997, 15(4): 72-77,96.
摘要:
在全球范围内,奥陶系海相地层都是重要的烃源层,且在国外研究颇多。近几年来,我国在以奥陶系为烃源层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一些主要源自下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烃源层的油气藏。由于当时没有高等植物出现,因此奥陶系烃源岩在油气生成上与我国东部中、新生界陆相烃源岩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奥陶系原油地化特征的研究,对涉及奥陶系油气生成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希望能引起同行们对奥陶系油气生成的重视,从而使我国在台盆区的油气勘探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研究
姚素平, 魏辉, 金奎励, 张景荣, 涂建琪, 赵长毅, 方家虎
1997, 15(4): 78-85.
摘要:
本文以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模拟实验,对中国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含有丰富的类脂成分,壳质组特别是角质体含量高可能导致了本区高蜡石油的生成,壳质组和基质镜质体的含量决定了煤的氢指数和热解烃产值,它们共同构成了盆地内煤成油的母质。模拟排油实验证明了煤孔隙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煤中液态烃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较好地排出。为了便于生产勘探,文中还讨论了煤系地层的沉积有机相,依据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将煤系划分成四种沉积有机相:分别是高位沼泽有机相,森林沼泽有机相,流水沼泽有机相和开阔水体有机相,其中,流水沼泽有机相生成液态烃的潜力最大,以含有大量的角质体为特征;森林沼泽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次之,以基质镜质体为主要成分;高位沼泽有机相生烃潜力最差,以惰性组和镜质组为主要的有机组分;而开阔水体有机相不是煤成烃研究的理想场所
压实流盆地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与数值模拟——以东营凹陷为例
查明
1997, 15(4): 86-90.
摘要:
针对压实流盆地“离心”式流体势场性质和泥质岩排流模式,建立了东营凹陷沙三段古水动力学概念模型和“准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将古水动力场均衡网格与压实-排流结点网格系统迭加,由达西定律和水均衡原理建立了水均衡差分方程,从而为古水动力学?古流体势场和石油二次运移数值模拟提供了数值方法?模拟结果表明,在东营期末(25Ma),高势区位于利津和牛庄洼陷中心,最大可达59000m2/s2,并向盆地边缘逐渐降低?油气由高势区向低势区呈“离心”式运移,这正是控制油气呈环?带状聚集与分布的区域动力学条件?模拟结果还显示,沙三段在明化镇期(5Ma)?东营期(25Ma)和现今,其石油的运移速度分别为30~40km/Ma?5~25km/Ma和5~10km/Ma,运移动力也因地质时间和空间而不同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风化壳岩石—流体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
曹正林, 赵锡奎, 王英民, 姜峰
1997, 15(4): 91-96,77.
摘要:
古风化壳在油气储集、运聚中占重要地位,如华北、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等地区重要油气藏的形成,与其碳酸盐岩顶部古风化壳密切相关。综合应用流体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及化学热力学理论,对古风化壳风化期岩石—流体相互作用过程动态模拟,重现古风化壳风化期流体动力场和化学动力场,从而达到定量预测古风化壳风化期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变化的目的,最终为储层定量评价提供参数。岩石—流体反应动力学模拟是通过计算机对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过程作一个动态再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鄂西地区早奥陶世分乡期生物群落演化与沉积环境变迁
刘秉理, 朱忠德, 肖传桃, 胡明毅
1997, 15(4): 97-102.
摘要:
鄂西地区下奥陶统分乡组生物群按其生态特征划分为3个生态组合,10个化石群落或埋藏群:(1)壳相组合:Tritoechia-Pelmatozan群落?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相组合:Archaeoscyahia群落?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Batostoma-pelmatoxoan群落?Batostoma群落?Calathium-蓝绿藻群落;(3)静水相组合:Acanthograptus-Dendrograptus群落?Nanorthis-Psilocephalina埋藏群?Yichangopora?群落?它们之间随环境变化显示出由壳相组合→礁相组合→静水相组合→壳相?礁相组合的演化序列,造礁生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演替和取代?群落演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分乡期至红花园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是一个海水不断加深复又变浅的海侵—海退旋回,这与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晚期至阿伦尼格早期世界性海平面升降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朱扬明, 张春明, 张敏, 梅博文, 金迪威, 肖乾华
1997, 15(4): 103-108.
摘要: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生油岩样品饱和烃色质分析表明,重排甾烷随井深出现含量下降的逆转现象,表明热演化不完全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重排甾烷的分布与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关系也不密切,意味着各种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作用无明显差别。经研究发现,重排甾烷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有关。在Pr/Ph小于0.5的缺氧强还原地层中由于甾烯碳骨架的酸性重排作用受到抑制,因而所形成的重排甾烷很少;随Pr/Ph增加,沉积环境变为弱氧化—氧化时,重排甾烷含量显著增高,表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沉积物中的含氧性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吐哈盆地草南1井中侏罗统物源方向综合判识及其研究意义
张晓宝, 何海清, 陈国俊
1997, 15(4): 109-114.
摘要:
利用物源方向综合判识方法,通过吐哈盆地草南1井中侏罗统与物源区岩性特征以及草南1井与邻井地层厚度、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相时空分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其物源应来自于盆地南部的觉罗塔格山。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沉积盆地物源方向判识方法,指导油气勘探部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
楼章华, 高瑞祺, 蔡希源
1997, 15(4): 115-120.
摘要: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盆地北部大气水下渗形成向心流;中央坳陷区发育泥岩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和越流泄水;盆地南部以越流—蒸发泄水为特征,只有盆地边缘和隆起区的顶部有大气水下渗。泥岩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是松辽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古水文地质的旋回性和离心流的阶段性,决定了油气的阶段性运移和在一个独立水动力体系内多个油环在内,气环在外,与沉积凹陷同心的阶梯式—环带状油气分布规律.
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冯乔, 张小莉, 袁明生, 王武和, 张世焕
1997, 15(4): 121-126.
摘要:
本文从构造作用、热演化及流体压力孕育与油气运聚等成藏动力作用,探讨了温吉桑—丘东地区的成藏演化,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油气成藏体系。第一成藏体系从早中侏罗世到老第三纪,尤以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为成藏活跃期;第二成藏体系从新第三纪到第四纪,其中上新世末至今为成藏活跃期。油气聚集以第一成藏体系为主。根据流体动力势场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的关系,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温西、温吉桑油田主要形成于以油为主的第一成藏体系,米登油田为一个油、气并重的油气藏,丘东气田主要形成于第二成藏体系.
扬子地块西南部晚元古代——三叠纪沉积地球化学演化
于炳松, 裘愉卓, 李娟
1997, 15(4): 127-133,14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南部自上元古界板溪群到三叠系发育在盆地和下斜坡背景中的泥质岩的系统的无素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这三个在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明显不同于其它层位的地球化学异常层,从而构成了本区地质历史中三个明显的地球化学旋回。通过地球化学旋回与本区地壳演化和一系列沉积事件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说明沉积地层的地球化学演化是地球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和物质表现形式。因此,可通过这些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体系来恢复地壳发育和演化历史,这为我们正确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的时控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
青藏高原及邻区马兰黄土重矿物特征与黄土来源的研究
陈国英, 孙淑荣, 方小敏, 康世昌
1997, 15(4): 134-142.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及邻区马兰黄土重矿物的研究表明,以昆仑山—布尔汗达山—西倾山—岷山为界,黄土重矿物特征表现为两大沉积区系,以北重矿物母岩特征以侵入岩和深变质岩为主的风化产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内陆干旱的沙漠、戈壁区;以南重矿物母岩特征,以侵入岩、火山岩和浅变质岩为主的风化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冰碛和寒冻风化物。高原隆起的特殊地形效应及其所产生的大气环流作用以及源区物质的区域性差别可能是马兰黄土重矿物组成及其来源差异的主要原因.
广东凡口地区泥盆系碳酸盐岩化学成岩作用
赖健清, 易诗军, 杨楚雄, 丁传谱
1997, 15(4): 143-147.
摘要:
阴极发光技术揭示了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多阶段性。主要成岩作用发生于浅埋条件。这种环境的Eh、pH值较低,矿物中含锰,导致弱发光。岩石的碳、氧同位素值偏离了海相环境的值域。根据Sr/Ca比推算,成岩溶液相当于淡水中加入不足10%的海水。基于这些研究,作者提出一种新的成岩作用方式—溶实作用,用以解释灰泥沉积物在近地表淡水环境中的固结成岩.
鄂尔多斯盆地伊利石K-Ar等时线图解与年龄
赵孟为, 汉斯·阿伦特, 克劳斯·魏玛
1997, 15(4): 148-151.
摘要:
根据伊利石40K-40Ar和40K/36Ar-40Ar/36Ar等时线图解与年龄验证了利用常规K-Ar测年法所确定的鄂尔多斯盆地的两期成岩作用时代?分析结果表明,伊利石K-Ar时钟是一个封闭体系,故能够用来确定沉积岩的成岩作用时代;常规K-Ar年龄所揭示的侏罗纪(170~160Ma)和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是可靠的;K-Ar等时线图解与年龄是检验常规K-Ar测年法的有效的补充性测年手段.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张虎才, 李吉均, 马玉贞, 曹继秀, 王乃昂
1997, 15(4): 152-158.
摘要:
对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18个样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8种常量元素氧化物总量平均值为88.99%,且整个剖面中变化微弱(87.26%~90.46%),显示了构成武威黄土物质组成的均一性;反映风化程度的Fe/FeO和Al/SiO,值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值分别为1.46(1.02~2.86)和0.19(0.17~0.22);稀土元素总含量平均值为185.42(169.31~199.82)μg/g,稀土分布斜率较大、有较明显Eu异常,ΣLREE/ΣHREE值平均为8.23(7.38~9.60),表现出较显著的轻重稀土的分镏作用,指示着一定程度的风化作用;而代表原岩特征的稀土参数Eu/Sm、Sm/Nd、Nd/La、δCe、δEu等变化不大,反映了不同时代黄土物质来源的一致性
萨拉乌苏组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
苏志珠, 董光荣
1997, 15(4): 159-164.
摘要:
重新认识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对于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的关系,与冰期气候对比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年来根据野外层位对比和地层沉积相的划分,采用绝对年代控制,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以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波动对比的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约140000~70000a.B.P.的末次间冰期,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对应,与黄土高原古土壤S1发育同期。城川组风成细砂形成于约70000~10000a.B.P的末次冰期,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是同期异相地质体.
再论偏岭石与变高岭石的区别——评《天然烧变高岭石中水铝英石的发现》一文
刘长龄, 陈新邦, 覃志安
1997, 15(4): 165-168.
摘要:
《矿物学报》1995年第4期发表了何宏平的“天然烧变高岭石中水铝英石发现”一文。该文用核磁共振谱中-79.0×10-6附近的谱峰,认为该信号来自水铝英石,而不是来自Al-Si尖晶石。这种说法较合理,因刘长龄早就阐明偏岭石在成岩阶段由水铝英石变来。但是我们不同意“天然煤烧变高岭石经后期水化作用变成水铝英石”的观点,而主张“水铝英石是沼泽相原生沉积的;在成岩作用中转变为偏岭石不是煤烧的,有一些理化性质与变高岭石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