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1卷  第2期

盆地分析与盆地动力学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2003, 21(2): 191-197.
摘要: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为楔形沉积体;在垂向上,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上部构造层序以磨拉石建造为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序列;盆地具双物源和双古流向体制,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具有不一致,显示其为金沙江缝合带南侧的周缘前陆盆地,从而确定了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与金沙江缝合带的成因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在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和确定的蛇绿岩的最小年龄和碰撞型花岗岩的年龄,本文根据下部构造层序复理石的年龄、前缘隆起的形成年龄、冲断带隆升成为地貌高地的年龄、下部不整合面的时代和前缘隆起型碳酸岩缓坡的形成时间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下限,根据上部构造层序磨拉石的年龄、上部不整合面的年龄、花岗岩和构造碎裂岩成为物源的年龄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表明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事件为卡尼克期与诺利克期之间,最终碰撞事件介于诺利克期与瑞替克期之间.
生态与环境沉积学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赵景波
2003, 21(2): 198-204.
摘要:
根据显微结构鉴定,有机质分析,颗粒分析,CaCO3测定和野外观察、统计等资料,研究了黄土的本质和形成模式。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各种结构,具有指示草原和森林草原土壤发生特征的CaCO3和CaSO4淀积成分,含有土壤的有机质;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多种灰黄色狭义土壤,而且是在当时当地气候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发育成熟的古土壤;黄土形成模式是风尘经草原、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作用形成土壤的模式。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资源最深厚、最富集的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壤作用的强弱。
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层理结构中筛积层和粗化层形成机理的研究
王裕宜, 詹钱登, 韩文亮, 邹仁元
2003, 21(2): 205-210.
摘要:
根据高浓度黏性泥石流的观测资料,应用不同类型黏性泥石流的流变特性和流体结构的分类指标—流核比,对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中的混杂层、筛积层和粗化层理结构进行了成因差异分析。侧重分析了砾石质点在高浓度黏性泥石流蠕动流场中作向上垂直运动的魏森伯效应,并在表面富集形成了筛积层的成因,及其它与粗化层结构的区别。
沉积与矿产、资源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2003, 21(2): 219-227.
摘要:
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发育有网状河段,从长江、黑龙江、珠江等这样的大型河流到嫩江、赣江等中小型河流都有。依据这些网状河的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平原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四大类型。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对嫩江齐齐哈尔平原网状河段、赣江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珠江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并建立了网状河的沉积模式,探讨了网状河的成因。认为网状河流体系的发育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低坡降是形成网状河的必要条件,相对稳定的网状河道不同于曲流河和辫状河,湿地环境是网状河流体系中最发育的地貌单元,堤岸植被繁茂、粘结性高是河道稳定的重要因素,与曲流河和辫状河相比,网状河出现的几率较低。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
王平在, 王俊玲
2003, 21(2): 228-233.
摘要:
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大马岗现代嫩江沉积体为例,通过深挖探槽、探坑及野外密集采样的精细解剖,详细研究了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岩相、沉积微相、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马岗河流沉积体是一个由辫状河与曲流河沉积组成的复合沉积体,其下部以辫状河砾质坝沉积为主,上部则以低能量的曲流河沉积为主。在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共识别出16种岩相,即Gm,St1,St2,Ft,Ssd,Sh,Stcb,Shcs,Sw,Sm,Fw,Fm,Fsc1,Fsc2,Mm及Mpr,发育五种亚相、六种沉积微相,即曲流河的河漫滩沉积微相、决口扇微相、天然堤微相、点坝微相、辫状河的溢岸微相及心滩微相。这些沉积微相构成了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垂向上三套不同的沉积层序:下部层序以砾石质沉积为主,为辫状河沉积形成;中部层序为一个完整的曲流河沉积层序,以曲流河点坝沙及溢岸漫滩泥沉积构成;上部沉积层序则为曲流河泛滥及决口沉积形成。通过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分析,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河流复合沉积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河流沉积学理论。
罗布泊第四纪含盐系成岩作用特征研究
刘成林, 焦鹏程, 王弭力, 杨智琛, 李树德, 陈永志
2003, 21(2): 240-246.
摘要:
依据大量钻孔岩心与薄片的详细观察描述,对罗布泊罗北凹地第四纪含盐系盐层及储卤盐层的成岩作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含盐系盐层内广泛出现各种成岩变化,主要是压榨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胶结作用及断裂构造作用等。它们对地层储集卤水能力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成岩作用与晶间流体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同时引入“成岩作用相”的概念,探讨其在富钾卤水资源评价上的作用和意义。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范代读, 李从先, 蔡进功, 邓兵, 罗璋
2003, 21(2): 247-254.
摘要:
文昌组上段顶部是一套潮汐层理非常发育的泥质砂岩或砂质泥岩,存在双向交错层理,层面有雨痕,应为潮坪沉积。潮坪沉积由小型层序构成,小型层序又是由砂、泥质单层组成。砂质单层底部通常为岩性突变面或侵蚀面,砂质纹层较厚,其中可见对称波痕或泥砾;向上砂质纹层变薄,过渡到泥质单层。砂质单层形成于暴风浪时期,泥质单层是风浪衰减后恢复正常的潮汐沉积。因此,小型层序从成因上说是一风暴层序。碎屑成份、砾石成份分析表明沉积物均来自华夏古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基底。物源一致,岩层产状变化不大,反映文昌组沉积环境稳定。岩性、粒度分析表明文昌组是一向上变细、由浅海高能环境向近岸低能环境过渡的沉积层序。文昌组下段为浅海砂岩沉积,上段顶部为潮坪沉积。二者之间是一套夹砾岩透镜体的泥质粉细砂岩,其沉积环境应介于浅海和滨岸之间,为水下岸坡沉积。砾岩层只是大的沉积旋回中出现的事件性水下冲积物。
构造断阶对沉积的控制:来自地震、测井和露头的实例
程日辉, 王璞珺, 刘万洙
2003, 21(2): 255-259.
摘要:
构造断阶是裂谷盆地(特别是裂谷盆地发育早期)或断陷盆地边缘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反映盆地边缘因断块差异沉降所形成的沉积斜坡地形的阶梯变化。在地震剖面可以解释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断阶带,并在此框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结构解释地震相和沉积相。构造断阶带的不同类型控制了不同的沉积样式。构造断阶的识别约束了地震解释的多解性。测井资料的运用可以证实断阶带的沉积控制作用,约束地震解释,也可以进行沉积微相及空间分布的精细研究.地震、测井的实例分别来自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来自胶莱盆地野外露头的实例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这种控制作用。与钻井或测井资料相比,露头资料具有连续性。露头的详细分析可得到构造断阶对沉积和地层结构控制的细节。构造断阶(带)与沉积作用关系的模式可以提供油气勘探的地质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溶斑形成机理
邸领军, 杨承运, 杨奕华, 冀小林, 包洪平
2003, 21(2): 260-265.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属蒸发边缘海相地层,其风化壳是中部气田的主要产气层段。该层中广泛发育毫米级、厘米级的溶斑,这些溶斑的产状、大小、成分以及溶孔内的充填物十分复杂,有的具多期充填,充填物为石膏、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黄铁矿等多种矿物。溶斑中下半部残留的岩石经溶蚀后的白云石晶粒形成的渗流砂示底构造十分明显。研究表明,溶斑的形成不仅具有适宜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其复杂的生成演化史,而且与原始沉积以及不同地史阶段的岩溶作用相关。
安塞油田坪桥水平井区沉积微相三维建模研究
吴胜和, 武军昌, 李恕军, 吴志宇
2003, 21(2): 266-271.
摘要:
以安塞油田坪桥水平井区为例,探讨了应用水平井和露头资料及标点过程(示性点过程)方法进行沉积微相三维建模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对研究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的定量结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坪桥水平井区三角洲分流河道单砂体宽度一般为40~100m左右。砂体结构呈两种模式,其一为“迷宫状”,砂体离散地分布于湖相泥岩中,其二为“拼合板状”,多个砂体在侧向上叠置而形成连片分布的砂体,但部分单砂体间可被泥质或钙质薄层侧积层所隔挡。应用水平井资料和露头资料,可有效地提取三维建模所必须的地质统计学参数。研究表明,采用标点过程方法,可建立符合地质实际的沉积微相三维模型。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8油组厚层非均质砂体的沉积学解剖
郑希民, 宋广寿, 王多云, 李凤杰, 王志坤, 李树同, 王峰, 刘自亮
2003, 21(2): 272-277.
摘要:
通过对延长统长8段厚层砂岩沉积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多期单一成因的分流河道砂岩叠加构成;另一类是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坝顶席状砂和滑塌砂等多种沉积微相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叠加构成。首次提出在“高可容纳空间,高沉积通量”背景下,只有经过特殊水动力条件(淘洗)改造后形成的被我们称之为坝顶席状砂的砂岩才有可能成为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
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
孙龙德
2003, 21(2): 278-282.
摘要: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含油气区中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其北部紧邻青坨子凸起、陈家庄凸起和滨县凸起为一狭长的陡坡带——北部斜坡带。它北靠盆地边缘凸起,南临盆地内生油洼陷。该斜坡带是在早第三纪早期,陈家庄凸起构造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沙三—四时期,在坡角处沉积了很厚的碎屑沉积物,成为后来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沙三—四段沉积的层序地层格架包括三个层序,八个准层序组和十八个准层序;其中分布冲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三种成因的砂砾岩体,后两者是主要的储油扇体;其油藏类型主要有背斜型、上倾尖灭、断块型、岩性透镜体及地层型五种。
层序地层学
陆相坳陷型和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探讨
朱筱敏, 康安, 王贵文
2003, 21(2): 283-287.
摘要:
依据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考虑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坳陷型和断陷型湖盆的盆地结构和沉积物充填序列特征,综合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松辽盆地白垩系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和渤海湾盆地第三系为研究实例,将坳陷型湖盆沉积层序细分成可以确定首次湖泛面和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两种类型,建立了这两种类型湖盆的层序地层样式。前者由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后者由湖侵和湖退体系域构成。在断陷型湖盆中,可将盆地缓坡由同生断裂活动造成的地势变化带作为地形坡折带(构造坡折带)并用于确定首次湖泛面,进而讨论了首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多种识别标志,建立了由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构成的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机制分析
李增学, 余继峰, 郭建斌, 韩美莲
2003, 21(2): 288-296,306.
摘要:
研究了含煤地层中海侵事件沉积序列,即海侵沉积与煤层直接接触的组合特点,总结了海侵事件和海侵事件成煤特点,提出了陆表海聚煤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理论及海侵事件成煤机制。研究表明,陆表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中,既有海退成煤作用又有海侵成煤作用发生,而且,海侵事件为陆表海盆地海平面变化的典型特色,海侵的突发性是海侵事件的基本属性,其沉积具有等时性。海侵事件导致盆地事件型聚煤作用发生。本文还深入讨论了海侵事件成煤机制及其在含煤地层层序地层界面识别、层序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梅冥相, 高金汉, 李东海, 孟庆芬, 易定红
2003, 21(2): 297-306.
摘要: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黔桂地区的古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早古生代的滇黔桂古陆演变为晚古生代的滇黔桂海。泥盆纪初期,海水由南而北逐渐海侵超覆,在泥盆系的底部形成一套海侵碎屑岩系地层;早泥盆世晚期的大规模海侵事件造成了明显的相分异,在习称的滇黔桂盆地中发育了若干孤立碳酸盐台地,这种“台—盆—丘—槽”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早期;而泥盆纪末期的紫云运动所造成的地壳抬升,又使晚泥盆世地层产生海退尖灭。因此,该地区的泥盆系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其中包含13个三级沉积层序。在前人大量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追索和对比不同沉积背景中的三级沉积层序的相序组构特征以及由其所代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即可建立黔桂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较为充分地表现出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同时也明显地显示出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安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赵俊兴, 陈洪德, 向芳
2003, 21(2): 307-312.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以延水河剖面研究为重点,详细剖析了中侏罗统延安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共识别出了36个短期、8个中期和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讨论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叠加式样与沉积相、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响应关系,进一步通过基准面旋回层序研究了盆地的充填演化史。
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特征
卢明国, 林畅松, 廖忠礼, 张建华
2003, 21(2): 313-317.
摘要: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域不整合界面和沉积转换界面是级层序的主要界面;层序内虽均发育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但各体系域发育程度是不同的,致使层序的旋回性以非对称为主;层序内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均以河流三角洲和浅水湖泊为主,而冲积扇、扇三角洲不发育,湖泊水体基本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收缩,湖平面的波动没有造成沉积相带的区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特有的两种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声波时差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原理及实例
操应长, 姜在兴, 夏斌, 杨伟利, 张家震
2003, 21(2): 318-323.
摘要:
结合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在地震、岩芯、录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运用声波时差测井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和原理。在正常埋藏压实条件下,泥页岩的声波时差对数与其深度的关系曲线为一条直线(回归线),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不整合造成地层缺失、风化层和致密的湖侵泥岩层形成等,将使不整合面(层序界面)上下的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回归线出现错开、斜率不同、异常值等异常响应。生油岩密集段(CS段)在湖盆洼陷带对应于泥岩、页岩沉积,有机质含量高,声波时差值也高,并且同一层序内在最大湖泛面位置声波时差值达到最大,向上、向下均逐渐减小,在层序界面附近达到最小。
论陆相层序地层学四分方案的可行性
董清水, 刘招君, 方石, 柏涛
2003, 21(2): 324-327.
摘要:
针对陆相地层发育特点,讨论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在陆相地层中应用的可行性。指出陆相层序发育晚期常出现强制性湖退,从而在湖平面由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下降到相对稳定的低水位这段时间内,形成了大型前积地层楔;该强制性地层楔的底界面为整合下超面,顶界面为区域性侵蚀界面。此时不宜按照传统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将该地层楔的底界面作为层序界面,层序界面划分在该地层楔的顶界面更符合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真谛;强制性湖退地层楔应为陆相三级层序单元内高水位体系域之上的“新”体系域,陆相层序地层三级层序单元应该四分;陆相层序地层四分方案的单元是可识别的,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油气地球化学
沉积岩包裹体烃源条件时间温度指数判别法的探讨——以鄂尔多斯下古生界为例
谈迎, 刘德良, 杨晓勇, 张交东, 李振生
2003, 21(2): 328-333.
摘要:
包裹体在油气地质邻域的应用,是近年来包裹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探索性地运用沉积岩中包裹体测试数据计算烃源岩主要生烃时期的时间温度指数(TTI),对沉积盆地的烃源条件进行判别。首先利用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求取捕获温度、计算古地温梯度,得出动态古地温曲线;然后计算出下古生界烃源岩的门限。奥陶系烃源岩生烃门限时间为280~131Ma,相当于二叠纪至侏罗纪,其对应的生烃门限温度为70~115℃,门限深度2100~3400m,生烃高峰期为181.4~149.6Ma,相当于侏罗纪中晚期。在生烃高峰期该层位的温度为110~115℃,埋深3300~3400m。和实际主要产气层分布相一致,说明了应用沉积岩包裹体计算时间温度指数,对烃源条件进行判别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舞阳、襄城凹陷下第三系盐湖相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研究
赵全民, 杨道庆, 江继刚, 彭江, 徐士忠
2003, 21(2): 334-339.
摘要:
舞阳、襄城凹陷下第三系为一套盐湖相沉积物。研究表明,沉积环境与有机地化特征具有明显对应关系,咸水湖—盐湖相和盐湖相区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与(扇)三角洲前缘—盐湖相区次之,(扇)三角洲平原区相对最差。烃源岩类中以页岩、油页岩最好,白云质、灰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泥岩次之,含膏、含盐泥岩相对最差。有机质类型主要为1型,其次为Ⅰ型,少量Ⅱ2型。且Ⅰ型、Ⅱ1型有机质一般分布在盐湖相区内,而Ⅱ2型和Ⅰ型有机质则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生物标志物指示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高盐度咸化湖泊环境,其正烷烃多呈双峰态分布,高碳数部位具有一定的奇碳优势,OEP值大于1植烷、伽玛蜡烷含量高,Pr/Ph分布范围为0.04~0.72,β-胡萝卜烷和藿烯、ββ藿烷、芳香含硫化合物及脱羟基维生素E普遍存在,Tm/Ts大于1。根据Pr/Ph、Pr/nC17、Ph/nC18相对组成三角图可有效区分半咸水湖相与咸水湖—盐湖相。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层序分析
杨玉峰, 王占国, 张维琴
2003, 21(2): 340-344.
摘要: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中有机碳呈有规律的分布。在纵向上,特定的地层沉积单元常显示出底部有机碳含量高而向上含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规律与相对湖平面的升降及沉积物的供给有关,并且可以在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叠覆曲线上以不同程度的幅度差表现出来。根据这种叠覆的测井曲线对松辽盆地英台地区嫩江组泥岩地层中的有机质丰度以及地层层序进行了分析。英台地区嫩江组一、二段泥岩地层以嫩一段和嫩二段下部地层的有机质丰度较高。从泥岩层序对比及测井曲线幅度差分析,该时期英台地区沉积物源来自于北部,其南部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要高于北部。以嫩江组为主要烃源岩的黑帝庙油层的勘探也证实了这一点.
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高波, 马玉贞, 陶明信, 马根喜
2003, 21(2): 345-349.
摘要: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本身的裂隙系统,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又与煤变质程度及构造活动的强弱相关。煤层气的保存则取决于顶底板的封盖能力、构造活动、水动力环境等条件。煤层气成藏条件是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应加强研究。
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天然气气源岩分析
冯建辉, 任战利, 崔军平, 任来义, 马维民, 孙明良
2003, 21(2): 350-354.
摘要:
应用多种方法确定了杜桥白地区深层天然气的来源,研究表明白庙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前梨园洼陷第三系烃源岩和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靠近兰聊断裂带构造高点,浅层Es22—Es23气层具有较高的40Ar/36Ar比值,为煤型气及混合气,而远离兰聊断裂带,且处于构造低部位的Es13—Es43气层具有较低的40Ar/36Ar比值,为油型气;桥口构造Es33、Es43。段气层主要为油型气;杜寨地区Es33段气层为油型气,来自于Es33段气源岩。天然气氦同位素分析表明杜寨、桥口地区深层天然气为壳源气,白庙地区气藏主要为煤型油型复合气藏,并有幔源气的混入。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2003, 21(2): 355-359.
摘要:
对采集于柴达木盆地16个油田的40个原油进行了碳同位素测定,研究了它们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主控因素及其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别,西部地区原油富集13C,北部地区原油富集12C。研究发现,成油环境(如盐度和湿度)是决定西部盐湖相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母源性质则控制了北部淡水湖沼相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和变化。根据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和Ph/nC18比值特征,将柴达木盆地原油划分为五种成因类型。
单甲基支链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研究
卢鸿, 孙永革, 彭平安
2003, 21(2): 360-365.
摘要:
轮南14井三叠系油砂中烷烃类呈双峰型分布,前峰型正构烷烃(nC12nC22)单体碳同位素较轻(-33.72‰~-32.84‰);后峰型正构烷烃(nC23nC32)单体碳同位素略重(-32.02‰~-30.90‰),反映两种不同生源的生烃贡献。同时,在后峰型正构烷烃之间检测到了丰富的单甲基支链烷烃系列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与后峰型正构烷烃具有相同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30.52‰~-31.64‰),指示二者具有共同的母质成因。文献及实测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表明单甲基支链烷烃属细菌等微生物来源,因此,对传统的双峰型分布中后峰正构烷烃属高等植物来源的认识提出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