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9卷  第4期

沉积与能源、矿产
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与东坷里三角洲层序地层学意义比较
李绍虎
2011, 29(4): 613-621.
摘要:
对比研究东坷里三角洲(East Coulee Delta)和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的层序地层学意义,认为:(1)东坷里三角洲发育LST—TST组合、FSST组合,其分属两个层序;(2)岌岌湖SAF发育FSST—LST—TST组合、FSST组合,亦分属两个层序;(3)两个陆相实例证明最大水泛面之后均未有高位体系域出现,可能代表非海相与海相背景之间的差异。论文对复合层序边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隆升的分段性及层序充填响应
陈洪德
2011, 29(4): 622-630.
摘要:
川西类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为一个典型的盆—山系统。从川西地区的层序充填特征出发,分析了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隆升作用与川西类前陆盆地充填过程的耦合关系。认为盆内充填的由砂砾岩组成的类磨拉石建造和三个结构明显的构造层序,反映了龙门山晚三叠世隆升强度的幕次变化;同时盆地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层序结构的差异性揭示了龙门山造山带隆升分段性: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北段于小塘子期(TS1BW)开始隆升,向盆地供源,形成以中细粒沉积物为特征的三角洲沉积,区别于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区来自东部川中古隆起的碎屑沉积物;须三期(TS2BW),南部地区以发育来自西部造山带的低成熟度砂岩为特征,标志着龙门山南段亦开始隆升;由于须三(TS2BW)与须四(TS3BE)间的安县运动,中段的海湾消失,龙门山全面隆升,前陆盆地最终成型,形成山前带状展布的河流—三角洲体系。
川中东北部须家河组与珍珠冲段地层划分
赵霞飞
2011, 29(4): 631-643.
摘要:

〖HT5”H〗摘 要〖HTSS〗 通过地震反射终端研究,认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J2x)与下侏罗统(J1z)的分界面为一层序界面(T3x被界面截削,J1z沿界面上超);因此可依据LUNA法则予以确定。LUNA认为,层序边界不整合可依据可容空间生成速率突变的岩层几何形态来识别,表现在古河道规模和河道砂岩的叠置方式,而拼合砂岩体底面乃是层序界面(SB)之所在,在录井图上,表现为Gr、Rt曲线的转折点——由下伏层序的反韵律向上突变为上复层序的正韵律。此面与底部砾岩底面是一致的。通过测制华蓥山西缘界线上下短剖面以及取芯井岩芯描述,发现J1z与T3x在古生物—生态及沉积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地质演变的不可逆性。古生物:主要为植物化石,T3x6黑页岩中植物化石十分丰富且保存完好,粗砂岩中常见茎杆印模;J1z化石罕见,可见炭化植物细碎屑或他生的煤“砾”。沉积与成岩特征:除菱铁矿结核分布于界面上下数米深度范围内,在J1z底、T3x6顶皆可见到外,其他特征都是大不相同的。剖面结构——T3x6中下部为大套灰白色中(粗)—细砂岩,厚数米至几十米,上部为浅灰、灰黄细砂—粉砂岩与黑页岩交互;J1z下部为浅灰、灰绿薄层粉砂岩与红色、杂色泥岩交互,上部泥岩变为灰色,砂岩亦变厚。成分——J1z下部粉砂岩石英含量高于T3x6砂岩,而燧石和变质岩屑显著低于后者。结构成熟度——J1z粉砂岩分选程度显著低于T3x6砂岩,J1z中的薄层浊积是T3x中见不到的。沉积构造——T3x中常见双粘土层、鱼骨状交错层、突然相变、透镜状和脉状层理、薄互层,是J1z中所没有的。硅质中砾岩——J1z底部砾岩为可靠分界标志,与T3x6底部者不难区分;风暴流砾石和牛角炭只见于T3x6;植物根系在J1z中常见,T3x中偶见。这些差异源于沉积环境的不同,T3x属浅海河口湾潮汐成因,J1z为陆相湖泊三角洲系统。它们在测井响应上也各有特点,不难区别。本文证明,在钻进过程中,依据岩屑信息,迅速判断钻达层位是可以做到的。
金衢盆地的原型及其含油气前景
祖辅平
2011, 29(4): 644-657.
摘要:
金衢盆地是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发育在前中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主要由北部浅凹陷带、中央隆起带以及南部深凹陷带三个构造单元组成。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构造事件、深部构造、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盆地经历了早期陆内挤压、早白垩世晚期伸展拉张、晚白垩世拗陷、白垩世末萎缩以及后期改造几个演化阶段。研究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早期褶皱隆升的前中生代地层的剥蚀以及晚期拉张背景的山体风化剥蚀,证实了金衢盆地经历过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所致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断陷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主要在衢州附近,而在不同的古岩相期又有一定位移的迁移。研究表明,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钱家、水亭、杨塘和蒋塘4个构造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探讨黔中古隆起形成机制及演化
刘伟
2011, 29(4): 658-664.
摘要: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推测古隆起区沉积盖层之下可能有与四堡群相当的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并处于古地形的高部位。褶皱基底南北向的挤压背景,决定了黔中古隆起形成时为东西方向展布。震旦纪—寒武纪,古隆起区褶皱基底处于沉积盖层之下,构造较为稳定。〖JP2〗奥陶纪初黔中古隆起雏形形成,此时其边缘地区仍为沉积区。奥陶纪—志留纪都匀运动的显著隆升造成暴露区扩大,对古隆起影响明显,但基底形态及构造走向的控制才是古隆起形成的原因。〖JP〗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相分析
李云
2011, 29(4): 665-676.
摘要:
根据已钻井取芯段岩相分析,从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体系中划分出巨厚层和厚层块状砂岩相、厚层正粒序砂岩相、厚层逆粒序砂岩相、平行—板状斜层理砂岩相、滑塌变形砂岩相、薄层砂岩夹层相、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相、厚层粉砂岩相、厚层泥岩相和层状深水灰岩相等10种岩相类型和识别出砂岩相组合、泥岩相组合、(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相组合、粉砂岩相组合和深水灰岩相组合等5种岩相组合类型,在此基础上,从珠江组深水扇沉积体系中进一步识别出内扇主水道、中扇分支水道、水道间、天然堤—溢岸、外扇和盆地等微相类型,将珠江组下部确定为以砂岩相组合为主的盆底扇内扇和斜坡扇内中扇沉积组合,其中内扇主水道和中扇分支水道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中、上部确定为以泥岩相组合为主的外扇和盆地沉积组合,具有随海侵扩大,深水扇最终被远洋所取代的沉积演化特征。
重力流沉积:理论研究与野外识别
李林
2011, 29(4): 677-688.
摘要:
重力流沉积是(半)深海和深湖环境中一种重要的沉积现象,因此准确识别重力流沉积对恢复古代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从沉积物重力流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四类重力流沉积的特点和野外鉴别特征。碎屑流沉积表现为颗粒大小混杂,底面平坦,板条状砾石平行层面排列;超高密度流沉积的砂岩呈厚层状或块状,砂岩内部经常出现较大砾石或泥岩碎片,泄水构造和液化构造常见,具逆粒序的颗粒流也属于超高密度流;高密度流沉积兼具超高密度流和浊流沉积的特点;鲍玛层序Tad段是一次浊流事件的产物,但只有Ta段为浊流沉积,Tbc段为牵引流沉积,Td段为悬浮沉积。在重力流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各种流动转换。底流和过路流对重力流沉积的改造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天然堤—溢岸沉积
李冬
2011, 29(4): 689-694.
摘要:
中央峡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面积较广,内部天然堤—溢岸沉积发育。深水天然堤—溢岸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深受油气工业界的关注。为了指导中央峡谷的油气勘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以及均方根振幅属性对中央峡谷内部天然堤—溢岸沉积的形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天然堤—溢岸的沉积模式,并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天然堤—溢岸沉积在剖面上呈“海鸥翼”状,平面上位于水道充填的两侧并平行于水道的延伸方向;古地貌低位置控制了天然堤—溢岸沉积在峡谷中的位置,并在古地貌起伏变化区提供了池状可容纳空间,为天然堤—溢岸沉积提供了沉积场所,而在以倾斜为主的地区没有可容纳空间,天然堤—溢岸沉积不发育;天然堤—溢岸沉积可形成岩性圈,如闭配合断层、“气烟囱”等可形成油气聚集,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孟加拉湾缅甸若开盆地上新统斜坡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
孙辉
2011, 29(4): 695-703.
摘要:
斜坡水道复合体是孟加拉湾缅甸海上若开盆地上新统最重要深水沉积结构单元之一。研究工作以地震响应与深水储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指导,二、三维地震资料中的强振幅属性用以判断水道复合体内的粗粒沉积。利用多种地震技术,包括相干切片分析、地质异常体处理以及三维可视化,将斜坡水道复合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并从斜坡水道复合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充填特征以及储层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研究区上新统内刻画出几期规模较大的加积型水道砂,沿着水流方向,水道砂在7~16 km范围内变化,宽度不超过10 km,垂向上由3~5个单砂层组成,单砂层之间彼此连通。加积斜坡水道复合体有望成为若开盆地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鄂西地区茅口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万秋
2011, 29(4): 704-711.
摘要:
通过对鄂西地区中二叠统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及沉积微相分析,发现鄂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重力流沉积,沉积类型多样,发育于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环境中,自上而下分为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颗粒流沉积。滑塌沉积主要发育于湖南慈利江垭剖面,颗粒流与碎屑流发育于湖北长阳资丘剖面。滑塌沉积物主要由杂乱堆积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砾屑灰岩组成,分选不好,颗粒支撑,为台地边缘短距离滑塌形成;碎屑流沉积物由砾屑灰岩、砂砾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组成,砾石略呈定向排列,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砾石逐渐减少;颗粒流沉积物由砂砾屑灰岩、颗粒状灰泥灰岩组成,见粒序层及波状层理,发育2~3个旋回。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受控于构造演化,其时空分布的特征与该区中二叠世台—盆沉积的格局相吻合,对于研究区的二叠纪沉积演化研究有一定意义。
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重要层段沉积相特征
胡忠贵
2011, 29(4): 712-723.
摘要:
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为江汉盆地重要的产层之一,也是今后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域。通过岩芯观察、室内镜下薄片鉴定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气候、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该区新沟咀组下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进一步细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亚相和若干微相类型。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受控于东北方向汉川物源和西北方向汉水物源影响,分别发育东北—西南向和西北—南东向展布的三角洲朵体,尤以前者发育更广。其中Ⅱ油组沉积期沉积水体相对更深,三角洲沉积分布范围最广,Ⅲ油组次之,Ⅰ油组沉积期水体最浅,三角洲沉积分布最小,三角洲沉积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为发育。对三个油组中重要小层下31、下25和下13小层沉积相带和储集砂体分布规律分析表明:下25小层水下分流河道分布范围最广,储集砂体沉积最厚,砂体展布规律与水下分流河道分布趋于一致,下31小层和下13小层的沉积相带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而下13小层西北部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更为发育。各微相砂体物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因而各小层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和砂体较厚区应为区域上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也为今后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优选部位。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西组二段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孙海涛
2011, 29(4): 724-733.
摘要:
长北气田山西组二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沉积的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其埋藏深度中等(2 700~2 950 m),但物性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分别为5.2%,0.7×10-3 μm2),属于低孔低渗的致密储层。造成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是:该套砂岩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含煤酸性环境,砂岩中原始孔隙水介质呈酸性,碳酸钙处于不饱和状态,难以形成早期碳酸盐胶结,后来埋藏过程中压实作用损失了大量原生孔隙,使得粒间孔隙体积大大减少。同时,酸性成岩环境导致后来压实过程中大规模的石英次生加大,充填砂岩中未被压实损失的残余孔隙,使岩石孔隙度进一步降低。这是造成该地区砂岩低孔低渗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显微镜下岩石薄片观察证明了这种长北气田山二段砂岩在埋藏过程中的酸性成岩环境:砂岩孔隙中碳酸盐胶结尤其是早期碳酸盐胶结不发育,平均碳酸盐胶结物含量1%~3%,自生高岭石胶结发育,含量达7%~10%,伊利石胶结少,<3%,石英次生加大胶结发育,普遍达Ⅱ—Ⅲ级,平均为5%~10%,个别层段达10%~18%,最多达23%。另一方面,长北气田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比较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地自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沉积以来,未经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构造活动弱,地层平缓,褶皱少,断裂不发育,地层埋藏史分析表明山二段沉积后未经历明显的抬升与沉降。地下水尤其是含有机酸或CO2的酸性水不活跃,加之砂岩因压实作用和二氧化硅胶结后原始孔隙度和渗透性差,酸性地下水不能有效地对岩石进行溶蚀改造,不利于孔隙流体中物质的带入与带出;而且岩石中可溶组分(如长石、碳酸盐胶结物)少,长石含量<3%。因此,岩石在后期的埋藏过程中,不能形成大量的溶蚀次生孔隙,这是造成研究区目的层段砂岩低孔低渗的另一个原因。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第三系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理分析
郝乐伟
2011, 29(4): 734-743.
摘要: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的分析,研究区内发育大量的粒间和粒内溶蚀孔。在大量实测物性参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白云凹陷第三系储层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分布在2 750~3 500 m和4 100~4 600 m两个深度段。通过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实了形成次生孔隙的原因主要是有机质成熟时释放的有机酸和成岩过程中有机质脱羧作用产生的CO2形成的酸性水对长石、含长石火山岩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和生物化石等的溶解。影响次生孔隙的地质因素还有烃源岩的分布和类型,沉积相内砂体的分布和砂岩类型,构造活动产生的断裂。另外次生孔隙还受控于烃源岩成熟时间与断层、砂体和古构造脊组成的输导体系之间的匹配关系。综合各种地质因素分析后,将有机酸形成的次生孔隙模式概括为“生、运、匹、溶”,该模式对研究区优质储层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刘占国
2011, 29(4): 744-751.
摘要: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现今埋藏深度一般在1 500~3 000 m,但砂岩致密化程度异常偏高,其平均孔隙度小于5%,平均渗透率小于1×103 μm2,为典型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岩石显微镜下成岩作用特征及压实与胶结作用的减孔强度统计结果显示,强压实作用(包括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储层异常致密的主要原因。利用砂岩动力成岩作用理论研究方法, 通过对砂岩原始成岩物质组构及其所处的盆地成岩动力学因素系统分析,进一步讨论了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强压实作用机理。认为偏细粒度、高塑性岩屑含量为主导的砂岩原始成岩物质组构成为砂岩易于压实的内在因素;古深埋型埋藏成岩演化轨迹、较高古地温场成岩环境以及油气充注滞后的盆地成岩动力学特征是砂岩压实作用强烈的主要外因。
藏北安多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肖传桃
2011, 29(4): 752-760.
摘要:
安多东巧地区上侏罗统沙木罗组主要为一套潮坪相碎屑及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其中的特征沉积是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其次为珊瑚,其中,层孔虫又可以分为筒状、块状和枝状3种宏观形态。在对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学分析基础上,根据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3个造礁群落,分别是Milleporidium—Cladocoropsis群落、Cladocoropsis—Milleporidium—Milleporella群落和Milleporidium—Actinatraea群落,其中,后两者进一步可以划分为两个亚群落。生物礁主要形成于海平面上升时期,其发育明显受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造礁群落存在取代一种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在高海平面时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不稳定所造成,由于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的旋回,故导致生物礁在纵向上发育的不连续和厚度不大等特征。研究认为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中段洋壳俯冲时间应为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晚侏罗世沙木罗组生物礁的存在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斑公怒江洋壳俯冲后的残留弧后盆地中浅海大陆架的一部分。
现代沉积与环境
九龙江河口枯季沉降颗粒物及其地球化学组成研究
方建勇
2011, 29(4): 761-766.
摘要:
2009年3月28—29日在九龙江河口区采用自制沉积物捕获器分层收集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和ICP—MS分析,并研究了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类型以生物和矿物颗粒为主,絮凝体类型各站各层有所不同。各站各层之间粒度参数的变化主要是受絮凝作用的影响所致,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在各海域各层次之间变化较大。因子分析显示,影响沉降颗粒物地球化学组成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陆源物质的输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南海表层沉积物的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结果对比和校正
张富元
2011, 29(4): 767-775.
摘要:
沉降法与激光法粒度分析的主要差异是黏土粒径,这个差异将直接影响到黏土、粉砂含量和沉积物类型。本文对激光法黏土粒径和含量及沉积物类型进行系统校正。南海东部水深>2 000 m海域沉降法得出的砂、粉砂、黏土含量分别为3.66%、42.43%、53.91%,激光法砂、粉砂、黏土含量分别为9.26%、61.11%、29.64%,粉砂、黏土含量相差达约20%。沉降法得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粉砂质黏土(69.81%),其次是黏土质粉砂(19.81%),其他类型只占11.38%。激光法主要是黏土质粉砂(89.62%),其次是砂质粉砂(10.38%),没有其他类型。两种方法得出的相同沉积物类型占21.69%,不相同占78.31%,主要差别是黏土含量。如果不校正激光法结果,粒级含量和沉积物类型没有可比性。激光法黏土粒径校正为<0.01 mm(粉砂粒径校正为0.063~0.01 mm),黏土、粉砂的平均含量为54.16%、36.17%,接近沉降法的黏土(52.07%)和粉砂(42.28%)含量;校正后激光法与沉降法的相同沉积物类型占91.51%,不相同占8.49%,大部分黏土质粉砂已校正为粉砂质黏土;这些说明对黏土粒级的粒径和含量以及沉积物类型的三种校正已基本达到目的。相反,激光法按回归方程校正后的黏土、粉砂平均含量仍相差约20%,相同沉积物类型只占21.69%,不相同占78.31%,表明按回归方程对粒级含量和沉积物类型的校正没有实际意义。研究表明把激光法黏土粒径校正为<0.01 mm(粉砂粒径0.063~0.01 mm),就能使黏土、粉砂含量和沉积物类型与沉降法基本相符合,达到校正基本目的。
黄河包头段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田慧娟
2011, 29(4): 776-782.
摘要:
以黄河包头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河段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并估算了各粒级沉积物对各形态重金属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是黄河干流各粒级沉积物中Cu、Pb和Zn非稳定态的主导形态;总体上,黄河干支流沉积物中3种重金属各形态含量均随粒级增大而减小,表现明显的粒度效应;重金属形态分布的粒度效应是沉积物粒径大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碳酸盐、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等活性组分含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粒径是主控因素;Fe的含量是影响不同粒级黄河包头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导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主要因素;同一粒级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同一形态的含量总体有Zn>Pb>Cu的规律,与黄河中游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Zn>Cu>Pb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揭示来自包头市工业废水的外源重金属对黄河水体沉积物的叠加影响。有机质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分别为支流各粒级沉积物中Cu及Pb、Zn的主导形态。不同粒级沉积物质量分数的差异导致不同粒级沉积物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实际贡献率不同。总体上,D5和D3粒级对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贡献率为大,其潜在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断陷湖盆缓坡带高位三角洲体系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分析——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
梁宏斌
2011, 29(4): 783-792.
摘要:
二连盆地由为数众多的早白垩世小型断陷湖盆组成,其缓坡带普遍发育的高位三角洲体系与特定的构造背景配置可形成多种类型的成藏组合,发育多个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构成立体含油、叠加连片的态势。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以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在缓坡带的湖泊层序高位体系域识别出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两种粗碎屑三角洲体系。根据储层发育的层位和不同类型圈闭在缓坡带的分布特征,结合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划分出了3个与高位三角洲体系密切相关的成藏组合。按照不同成藏组合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缓坡内带是岩性地层油藏形成的有利成藏区带,而缓坡中、外带构成了构造油藏的有利成藏区带。不同成藏组合和成藏区带在缓坡带纵、横向上的分布规律,为缓坡带实施油气整体评价和立体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以缓坡带高位三角洲体系为主要勘探目的层,在缓坡内带、中带和外带已经发现了规模整装储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效。
东濮凹陷浅层砂岩的微观输导性能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张丽霞
2011, 29(4): 793-797.
摘要:
砂体作为东濮凹陷浅层发育的主要输导体之一,其微观输导特征,决定了输导性能的优劣。利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下的Scandium孔径测量软件,从微观尺度,较为系统地测量了东濮凹陷浅层砂体的孔隙、喉道大小,并总结了它们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层段砂岩的输导性能及其纵向变化,这为研究孔隙结构和砂岩输导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认为,喉道宽度和孔喉比是影响东濮凹陷浅层砂体输导性的主要因素,在层位上从深到浅,由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输导性能越来越好,再向上至明化镇组时又变差。据此分析,如果满足油气运移、成藏的其它条件,浅层油气极有可能运移至馆陶组聚集、成藏。
主成盆期火山岩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陈振岩
2011, 29(4): 798-808.
摘要:
裂陷盆地的主成盆期是构造活动性最强、沉降幅度最大、烃源岩发育最好的时期,辽河坳陷的主成盆期是E2s4~E2s3时期。辽河坳陷新生代发生了多期火山活动,形成了多套、多类型的火山岩分布,火山活动总体上具有早强晚弱、平面上具有随沉降中心变迁而迁移的活动规律。辽河坳陷主成盆期火山岩经过构造裂缝作用及地层水溶蚀、溶解改造后,发育为良好的油气储层,有效烃源岩与穿插其中的火山岩在平面上的叠覆和剖面上的交互为形成火山岩油气藏提供了充沛的油气源供给条件。同时,主成盆期火山岩厚度大、分布广,圈闭及成藏类型多样,具有多方面的油气成藏有利性,黄沙坨及欧利坨子等地区的火山岩油气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主成盆期火山岩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组合,而非主成盆期火山岩一般作为油气藏盖层。主成盆期火山岩成藏及其模式的提出丰富了火山岩油气成藏内容及油气勘探类型,对其他地区火山岩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异常地热对烃源岩生烃的影响——以三塘湖盆地辉绿岩侵入体为例
刘兴旺
2011, 29(4): 809-814.
摘要:
为了探讨异常地热对烃源岩沉积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采集了三塘湖盆地大黑山东剖面附近一辉绿岩侵入体南侧石炭系哈尔加乌组上部黑色泥岩层系的8块样品(W008~W015),其与辉绿岩岩体的距离分别是20 cm、50 cm、100 cm、180 cm、300 cm、500 cm、1 000 cm和1 700 cm,通过分析这八块样品的有机质成熟度Ro、H/C原子比、O/C原子比和氯仿沥青“A”与总烃含量变化等基础地球化学特征,同时有选择地分析了其中5块样品的饱和烃色质总离子流特征可以看出,当泥岩样品距岩体的距离大于180 cm时,Ro基本保持不变,而当样品距岩体的距离小于180 cm时,Ro开始明显增高,且增高幅度很大;W008和W009号样品的H/C原子比相对较小,分别是0.385和0.404,而W011~W015五块样品的H/C原子比在0.5左右,而且基本保持一致;O/C原子比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集中在0.1左右,W008和W009号样品的O/C比相邻样品(W010、W011)略小一些;W008号样品的总烃和氯仿沥青“A”略高于W009~W012号样品;从有机质饱和烃参数来看,W008、W009和W010三个样品的CPI值相对较小,与W012和W014两块样品存在明显的差别。通过以上分析说明该烃源岩整体成熟度较高,同时靠近岩体1~1.8 m距离范围内,有机质的各项成熟度指标具有异常增高的趋势,说明侵入岩体与直接接触的烃源岩的烘烤作用的范围相对较小,大约在1.8 m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