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南京大学地质系. 地球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357-358.

(2) 刘英俊等. 元素地球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360-372.

(3) 刘宝 王君. 沉积岩石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0, 286-289.

(4)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海、 陆相地层辨认标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59-164.

(5) 杨作升等. 黄河口毗邻海域细粒沉积物特征及沉积物入海后的运移.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 15 (2): 121 —128.

(6) 黎彤, 郭范. 元素丰度表. 北京: 地质与勘探编辑部出版, 1981.

(7) Wedepohl K H. Handbook of Geochemistry. 1987, 2/5 B.

(8) 吴明清, 王贤觉. 东海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1991, (1): 40-46.

(9) 刘岫峰. 沉积岩实验室研究方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1, 206-207.

(10) 郑光膺. 南黄海第四纪层型地层对比.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1) Tessier A, et al. Sequential ex 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9, 51 (7):844-851.

(12) 杨鲁成等. 中国若干主要河流和浅海沉积物中痕量元素总量及 HCl提取量的研究. 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 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