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汲清. 特提斯—喜玛拉雅构造域上新世纪磨拉石的形成及与印度板块的关系,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1979. 1~12
[2] .李吉均.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成问题的探讨, 中国科学. 1979, (6): 608~616
[3] .柏美祥. 新疆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 新疆第四纪地质及冰川地质论文集.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1. 223~239
[4] .赵子允,张志德. 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区新构造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中国地质学会新疆地质学会编, 新疆第四纪地质及冰川地质论文集.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1. 235~239
[5] .戈树漠. 天山南缘第四纪砾岩与新构造运动初探. 中国地质学会新疆地质学编. 新疆第四纪地质及冰川地质论文选集.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1. 226~229
[6] .张林源. 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1981, (3): 142~155
[7] .吴锡浩. 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黄土、第四纪地质, 全球变化(三).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1~23
[8] .李云通等. 中国地层(13)中国的第三系.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4. 35~54
[9] .孟自芳, 李永安, 邓云山等. 新疆普鲁火山岩古地磁研究. 科学通报, 1997, 42(2): 177~179
[10] .Mankinen E A, et al. Revised geo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for the interval 0~5 Ma B. P. J. of Geophys. Res, 1979, 84: 6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