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唐仁鲤等.西藏玉龙斑岩铜(铝)矿带地质.北京:地质出版 社.1998.

2 芮丙宗瑶等.中国斑岩铜(铝)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冶金地质研究所.中国斑岩铜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4 马鸿文.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花岗岩类与成矿.武汉:中国地 质人学出版社.1993.

5 刘增乾等.三江地区构造岩浆带的划分与矿产分布规律.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3.

6 地质矿产部三江编委会.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地质图 ( 1:100万).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7 陈福忠、汪名杰.玉龙铜矿带的成矿系列、矿床模式与找矿方 法.西藏地质.1992(1).

8 朱上庆、郑明华.层控可床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9 杜琦等.多宝山斑岩铜可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10 童群.层控铜矿的量微巷群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1977. (2).

11 程敦模.西藏玉龙班岩铜矿床的氧化带研究.成都地质矿产研 究所所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 (1).

12 J R Craig and S D Scott. Sulfidepnase equduilibria. sulfideminer-alogy, 1974, 1.

13 张洪涛等.论中国班岩铜矿系列的地质背景.地质学报.1991. 65(3).

14 王之田等.中国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其时空分而特点.地 质学报.1988, 62 ( 4).

15 卢作祥.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武汉:中国地质人学出版社. 1989.

16 朱训等.德兴班岩铜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17 陈毓川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18 赵一鸣.中国矽卡岩可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19 李昌年.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武汉:中国地质人学出版社. 1992.

20 邱家攘等.岩石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