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J]. 沉积学报, 2014, 32(3): 503-509.
引用本文: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J]. 沉积学报, 2014, 32(3): 503-509.
Characteristics of Ferruginous Concretions in Modern Sediments of the Taihu Lake: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Lake Taih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4, 32(3): 503-509.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erruginous Concretions in Modern Sediments of the Taihu Lake: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Lake Taih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4, 32(3): 503-509.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185.83 P512.2

Characteristics of Ferruginous Concretions in Modern Sediments of the Taihu Lake: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Lake Taihu

  • 摘要: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发育大量各种形态的菱铁矿结核和褐铁矿结核。前者的矿物组成以菱铁矿为主,后者以针铁矿及纤铁矿为主,结核中混有陆源碎屑、黏土和大量各种水生植物碎片、细胞、花粉、植物蛋白石、少量动物介壳碎片以及大量细菌,表明铁质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有关。菱铁矿结核形成于太湖现代沉积泥层较下部的封闭还原环境中,不同形状的菱铁矿结核的14C测年证明其形成于不同年代。褐铁矿结核形成于沉积泥层上部的氧化环境中,细菌起了关键作用。二者均为沉积成岩作用的产物。
      太湖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其中“陨石撞击说”最受关注。王鹤年等(2009)把前述的菱铁矿结核、褐铁矿结核、甚至黄土层中的钙结核当成“冲击坑溅射物”,并将之作为太湖形成于陨石撞击的确凿证据。陨石撞击地球是一种近乎瞬间的冲击变质作用,其相应的特征产物有:柯石英、斯石英,矿物中的变形页理和撞击玻璃(撞击岩)。迄今为止,在太湖及周边地区还没有发现石英的高压矿物相。观察到的石英砂岩中的石英变形纹是较低应力作用的产物,在沉积岩中常见,与冲击变质作用无关。太湖湖底平坦,水深不超过3 m,沉积层仅厚2 m,与陨石撞击造成的陨石坑地形特征不符。从沉积学的角度来看太湖形成的“洪水淹没说”更有说服力,不仅符合沉积物特征和沉积物年龄,也有考古学遗迹和史料的佐证。
  • [1] 向速林, 朱梦圆, 朱广伟, 许海.  太湖东部湖湾水生植物生长区底泥氮磷污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83-1088.
    [2] 泾河下游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00-908.
    [3] 东太湖钻孔揭示的重金属污染历史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58-165.
    [4] 太湖沉积对流域极端降水和洪水响应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99-1105.
    [5] 于革, 桂峰.  太湖流域营养盐沉积200年的历史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6): 849-856.
    [6] 于 革 桂 峰.  太湖流域营养盐沉积200年的历史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49-856.
    [7] 刘恩峰, 沈吉, 朱育新, 夏威岚, 潘红玺, 金章东.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及营养盐污染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3): 507-512.
    [8] 赵全基, 周希林, 张壮域, 王相芹.  北太平洋锰结核伴生沉积物中某些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探讨 . 沉积学报, 1990, 8(2): 97-104.
    [9] 鲍根德.  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1): 44-56.
    [10] 沈华悌.  中太平洋海盆表层沉积物及其与锰结核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9, 7(3): 129-13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84
  • HTML全文浏览量:  77
  • PDF下载量:  144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7-14
  • 修回日期:  2014-01-09
  • 刊出日期:  2014-06-10

目录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

    • 中图分类号: P185.83 P512.2

    摘要: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发育大量各种形态的菱铁矿结核和褐铁矿结核。前者的矿物组成以菱铁矿为主,后者以针铁矿及纤铁矿为主,结核中混有陆源碎屑、黏土和大量各种水生植物碎片、细胞、花粉、植物蛋白石、少量动物介壳碎片以及大量细菌,表明铁质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有关。菱铁矿结核形成于太湖现代沉积泥层较下部的封闭还原环境中,不同形状的菱铁矿结核的14C测年证明其形成于不同年代。褐铁矿结核形成于沉积泥层上部的氧化环境中,细菌起了关键作用。二者均为沉积成岩作用的产物。
      太湖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其中“陨石撞击说”最受关注。王鹤年等(2009)把前述的菱铁矿结核、褐铁矿结核、甚至黄土层中的钙结核当成“冲击坑溅射物”,并将之作为太湖形成于陨石撞击的确凿证据。陨石撞击地球是一种近乎瞬间的冲击变质作用,其相应的特征产物有:柯石英、斯石英,矿物中的变形页理和撞击玻璃(撞击岩)。迄今为止,在太湖及周边地区还没有发现石英的高压矿物相。观察到的石英砂岩中的石英变形纹是较低应力作用的产物,在沉积岩中常见,与冲击变质作用无关。太湖湖底平坦,水深不超过3 m,沉积层仅厚2 m,与陨石撞击造成的陨石坑地形特征不符。从沉积学的角度来看太湖形成的“洪水淹没说”更有说服力,不仅符合沉积物特征和沉积物年龄,也有考古学遗迹和史料的佐证。

    English Abstract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J]. 沉积学报, 2014, 32(3): 503-509.
    引用本文: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J]. 沉积学报, 2014, 32(3): 503-509.
    Characteristics of Ferruginous Concretions in Modern Sediments of the Taihu Lake: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Lake Taih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4, 32(3): 503-509.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erruginous Concretions in Modern Sediments of the Taihu Lake: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Lake Taih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4, 32(3): 503-5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