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关于砾石再破坏与再改造痕迹的研究

严奉林 朱明善

严奉林, 朱明善. 关于砾石再破坏与再改造痕迹的研究[J]. 沉积学报, 1985, 3(3): 87-94.
引用本文: 严奉林, 朱明善. 关于砾石再破坏与再改造痕迹的研究[J]. 沉积学报, 1985, 3(3): 87-94.
Van Fenglin, Zhu Mingshan. STUDY ON REDESTRUCTION AND RETRANSFOR- MATION TRACES OF GRAVEL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3): 87-94.
Citation: Van Fenglin, Zhu Mingshan. STUDY ON REDESTRUCTION AND RETRANSFOR- MATION TRACES OF GRAVEL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3): 87-94.

关于砾石再破坏与再改造痕迹的研究

STUDY ON REDESTRUCTION AND RETRANSFOR- MATION TRACES OF GRAVELS

  • 摘要: 岩体破碎成岩块,经不同方式搬运后形成砾石。因此,砾石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早就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作了许多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2、3、4]。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虽然砾石仍能在地层中保持着有规律的空间分布形态,而提供了形成条件的信息,但必然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一定会在砾石上反映出来,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 [1] (1) 吴磊伯等,1958,地质学报,38卷2期,201-231页。

    (2) 刘宝珺主编,1980,沉积岩石学,9页。
  • [1] 陈吉涛.  再论华北寒武系竹叶状灰岩丘成因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62-16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1
    [2] 于景强, 韩宏伟, 张云银, 蔡来星, 刘海宁, 娄凤芹, 董大伟.  近岸水下扇扇体沉积新认识与油气勘探再实践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340-13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8
    [3] 王秀平, 牟传龙, 王启宇, 周恳恳, 梁薇, 葛祥英, 陈小炜.  再论岩相古地理可作为页岩气地质调查之指南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15-2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01
    [4] 邵龙义, 王学天, 鲁静, 王东东, 侯海海.  再论中国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16-103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3
    [5] 孙玉善, 杨帆.  再论东河砂岩孔隙成因──以塔中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99-705.
    [6] 张兴阳, 高振中, 姚雪根.  北大西洋洛克尔海槽东北部内波沉积——深水大型沉积物波成因的再解释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64-472.
    [7] 刘文均, 伊海生, 温春齐.  城步铺头黄铁矿床再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2): 61-67.
    [8] 刘长龄, 陈新邦, 覃志安.  再论偏岭石与变高岭石的区别——评《天然烧变高岭石中水铝英石的发现》一文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65-168.
    [9] 李汉瑜.  关于石英的阴极发光特征及其在砂岩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83, 1(2): 166-171.
    [10] 廖士范.  关于碳酸盐岩(矿)成岩作用阶段划分、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表生阶段改造机理的讨论 . 沉积学报, 1983, 1(3): 29-3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42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37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4-02-11
  • 刊出日期:  1985-09-10

目录

    关于砾石再破坏与再改造痕迹的研究

    摘要: 岩体破碎成岩块,经不同方式搬运后形成砾石。因此,砾石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早就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作了许多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2、3、4]。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虽然砾石仍能在地层中保持着有规律的空间分布形态,而提供了形成条件的信息,但必然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一定会在砾石上反映出来,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English Abstract

    严奉林, 朱明善. 关于砾石再破坏与再改造痕迹的研究[J]. 沉积学报, 1985, 3(3): 87-94.
    引用本文: 严奉林, 朱明善. 关于砾石再破坏与再改造痕迹的研究[J]. 沉积学报, 1985, 3(3): 87-94.
    Van Fenglin, Zhu Mingshan. STUDY ON REDESTRUCTION AND RETRANSFOR- MATION TRACES OF GRAVEL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3): 87-94.
    Citation: Van Fenglin, Zhu Mingshan. STUDY ON REDESTRUCTION AND RETRANSFOR- MATION TRACES OF GRAVEL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3): 87-94.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