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

徐国强 刘树根 武恒志 李智武 孙玮

徐国强, 刘树根, 武恒志, 李智武, 孙玮.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16-322.
引用本文: 徐国强, 刘树根, 武恒志, 李智武, 孙玮.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16-322.
XU Guo-qiang, LIU Shu-gen, WU Heng-zhi, LI Zhi-wu, SUN We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 and Cave Formation Seque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16-322.
Citation: XU Guo-qiang, LIU Shu-gen, WU Heng-zhi, LI Zhi-wu, SUN We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 and Cave Formation Seque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16-322.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国强,男,1964年出生,副教授,石油地质。

  • 中图分类号: P53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 and Cave Formation Sequence

  • 摘要: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全球或跨地区的等时地层对比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方法,它对洞穴层的跨地区对比及序次分析同样适用。从洞穴层的发育期总是与水平面稳定期对应关系出发,通过水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研究,探索层序地层学与岩溶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认为同一个水平面稳定期发育的所有水平洞穴可形成一个跨地区对比的洞穴层,岩溶旋回应包括侵蚀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种旋回,在海平面的间歇性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可以发育多个水平洞穴层及下老上新(或上老下新)的洞穴层序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美国YATE油田、四川峨眉山剖面、塔河油田实例分析基础上,概括了3种受海平面间歇性上升(或下降)变化控制的洞穴层序次模式,包括层序地层内部同生期岩溶形成的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次,以及碳酸盐岩陆块近地表风华壳岩溶形成的上老下新和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列。利用塔河油田早海西期古岩溶地质条件、洞穴充填结构等直接和间接证据,求证该洞穴系统的洞穴层序次,指出该特大洞穴系统为晚泥盆—早石炭世海平面间歇性上升过程中形成的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列,并由此推测塔里木盆地早海西期大规模岩溶的时代。指出利用水平洞穴层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等地质体可以确定洞穴层的形成年代,预测洞穴的发育分布。
  • [1] 1 Vail P R. Sequence stratigraphy workbook,fundamental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A]. Houston,Texas(USA),1988.

    2 任美锷,刘振中. 岩溶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James N P,Choquette P W. Paleokarst[M].Springer-Verlog,1988.

    4 郑荣才,彭军,高红灿. 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的古岩溶特征及岩溶旋回[J].地质地球化学,2003,(01):28-35.

    5 Tinker S W,Ehrets J R,Brondos M D. Multiple karst events related to stratigraphic cyclicity: San Andres Formation,Yates field,West Texas[A].1995.213-237.

    6 Arthur N. Palmer Geochemical models for the origin of macroscopic solution porosity in carbonate rocks[A].1995.77-101.

    7 韩行瑞. 鄂尔多斯盆地南、西缘的古岩溶及地文期划分[J].中国岩溶,2001,(04):125-129.

    8 叶德胜,王根长,林忠民. 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远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49-72.

    9 闰相宾,韩振华,李永宏.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探讨[J].地质论评,2002,(06):629-626.

    10 朱莜敏,王贵文,谢庆宾.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5-11.

    11 顾家裕.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沉积环境分析及储层研究[J].地质学报,1996,(02):153-161.

    12 郭建华.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古岩溶及其所控制的储层非均质性[J].沉积学报,1993,(01):56-64.

    13 朱怀诚,罗辉,王起飞. 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的地质时代[J].地层学杂志,2002,(03):197-201.
  • [1] 吴和源.  朝向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25-4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1
    [2] 深水湖盆沉积砂体的层序地层分析——以四川侏罗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798-806.
    [3]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50-1058.
    [4] 李绍虎.  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与东坷里三角洲层序地层学意义比较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13-621.
    [5] 李绍虎.  层序地层学四分模型的非周期性与层序边界调整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05-117.
    [6] 施振生.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01-408.
    [7] 孙龙德.  塔里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08-416.
    [8] 范代读, 李从先, 蔡进功, 邓兵, 罗璋.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47-254.
    [9] 王平在, 王俊玲.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28-233.
    [10] 张建平, 李明路.  遗迹学研究现状及其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潜力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89-394.
    [11] 柳梅青, 陈亦军, 郑荣才.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1): 50-56.
    [12] 董文明, 沈亚, 周洪瑞, 崔新省.  层序地层学在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河南省西部震旦系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42-746.
    [13] 王成善, 陈洪德, 寿建峰, 李祥辉, 田景春, 覃建雄.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沉积学报, 1999, 17(4): 499-508.
    [14] 郑荣才.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沉积学报, 1998, 16(2): 42-49.
    [15] 王维纲, 吕炳全.  小尺度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分析——塔里木盆地桑塔木断垒带奥陶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24-29.
    [16] 李祥辉, 王成善, 曾允孚, 刘志飞.  藏南聂拉木亚来地区早石炭世纳兴组沉积层序及深切谷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6.
    [17] 李儒峰, 刘本培, 赵澄林.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3): 23-28.
    [18] 李文厚.  苏红图-银根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8-22.
    [19] 吴元燕, 刘震, 王伟华, 费安玮, 刘洛夫.  歧北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67-175.
    [20] 郭建华.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古岩溶及其所控制的储层非均质性 . 沉积学报, 1993, 11(1): 56-6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41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55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6-18
  • 修回日期:  2004-09-12
  • 刊出日期:  2005-06-10

目录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

      作者简介:

      徐国强,男,1964年出生,副教授,石油地质。

    • 中图分类号: P539.2

    摘要: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全球或跨地区的等时地层对比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方法,它对洞穴层的跨地区对比及序次分析同样适用。从洞穴层的发育期总是与水平面稳定期对应关系出发,通过水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研究,探索层序地层学与岩溶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认为同一个水平面稳定期发育的所有水平洞穴可形成一个跨地区对比的洞穴层,岩溶旋回应包括侵蚀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种旋回,在海平面的间歇性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可以发育多个水平洞穴层及下老上新(或上老下新)的洞穴层序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美国YATE油田、四川峨眉山剖面、塔河油田实例分析基础上,概括了3种受海平面间歇性上升(或下降)变化控制的洞穴层序次模式,包括层序地层内部同生期岩溶形成的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次,以及碳酸盐岩陆块近地表风华壳岩溶形成的上老下新和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列。利用塔河油田早海西期古岩溶地质条件、洞穴充填结构等直接和间接证据,求证该洞穴系统的洞穴层序次,指出该特大洞穴系统为晚泥盆—早石炭世海平面间歇性上升过程中形成的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列,并由此推测塔里木盆地早海西期大规模岩溶的时代。指出利用水平洞穴层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等地质体可以确定洞穴层的形成年代,预测洞穴的发育分布。

    English Abstract

    徐国强, 刘树根, 武恒志, 李智武, 孙玮.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16-322.
    引用本文: 徐国强, 刘树根, 武恒志, 李智武, 孙玮.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16-322.
    XU Guo-qiang, LIU Shu-gen, WU Heng-zhi, LI Zhi-wu, SUN We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 and Cave Formation Seque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16-322.
    Citation: XU Guo-qiang, LIU Shu-gen, WU Heng-zhi, LI Zhi-wu, SUN We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 and Cave Formation Seque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16-322.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