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芪恒, 金振奎, 安益辰, 朱小二.
北京下苇甸地区张夏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1): 40-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0
|
[2] |
朱筱敏, 谈明轩, 董艳蕾, 李维, 秦祎, 张自力.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5
|
[3] |
杨孝群, 李忠.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基于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综述
. 沉积学报,
2018, 36(4): 639-6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4
|
[4] |
高志勇, 石雨昕, 毛治国, 冯佳睿, 崔京钢.
河流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综述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097-110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2
|
[5] |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辫状河沉积模式探讨——以七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辫状河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2, 30(2): 264-273.
|
[6] |
吴因业.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第18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99-206.
|
[7] |
夏学惠.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床的沉积成矿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75-1181.
|
[8] |
李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2006, (6): 928-933.
|
[9] |
李 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28-933.
|
[10] |
梁狄刚.
第九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总结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40-142.
|
[11] |
刘国生, 朱光, 王道轩, 宋传中, 牛漫兰.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7-273.
|
[12] |
王随继.
第十六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在南非召开
. 沉积学报,
2002, 20(3): 398-399.
|
[13] |
和政军, 宋天锐, 丁孝忠, 张巧大.
北京及邻区长城纪火山事件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10-514,520.
|
[14] |
谢庆宾, 朱筱敏, 胡庆喜, 陈方鸿, 王贵文.
北京西山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岩沉积序列
. 沉积学报,
1997, 15(3): 37-40.
|
[15] |
张佳华, 孔昭宸, 杜乃秋.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57-63.
|
[16] |
刘宝珺.
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学理术会议开幕词
. 沉积学报,
1992, 10(4): 154-155.
|
[17] |
王苏民.
第十二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简介
. 沉积学报,
1987, 5(1): 47-47,57.
|
[18] |
郑和荣, 宋春晖.
首届青年沉积地质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
. 沉积学报,
1987, 5(4): 136-136.
|
[19] |
杨世倬.
首届盐类沉积学术会议在著名盐都——自贡召开
. 沉积学报,
1985, 3(1): 28-28.
|
[20] |
李育慈, 杨世倬.
全国浊流沉积现场考察学术讨论会报导
. 沉积学报,
1984, 2(2): 1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