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J].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9-774.
引用本文: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J].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9-774.
LI Yuan, LI Ren-wei, SHANG Yu-min, LI Ning-bo. The Environment Sedimentol ogical Study on Erhal Lake,Yunnan Province——Sediments particl a size distribution,f1ow direc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S1): 769-774.
Citation: LI Yuan, LI Ren-wei, SHANG Yu-min, LI Ning-bo. The Environment Sedimentol ogical Study on Erhal Lake,Yunnan Province——Sediments particl a size distribution,f1ow direc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S1): 769-774.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原,男,1964年出生,博士后,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沉积学。

  • 中图分类号: X141

The Environment Sedimentol ogical Study on Erhal Lake,Yunnan Province——Sediments particl a size distribution,f1ow direc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 摘要: 根据粒度分布特征、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推测洱海存在以下几种湖水流动特征:第一、弥直河水流,方向由北向南形成了洱海北区水流向南部的原水动力,其沉积物在北区形成大的弥直河三角洲;第二、由洱海西岸向东岸,入湖的溪流引起的辐射流,这种辐射流体现在太湖河流沉积物形成的扇三角洲上,沿西岸向湖心推进,在湖心和东岸被减缓;第三、存在沿西岸的南北向的湖水流动;第四、受水下地形影响,存在围绕湖心的环状流动,由粒度分布推测水流方向为反时针。它形成了现今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多向多源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 [1] 1 大理白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委员会编.云南洱海科学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2 金相灿,刘鸿亮等主编·中国湖泊富营养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3 金相灿,屠清瑛主编.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中国环境[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 李任伟·沉积物污染和环境沉积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4) :398-402

    5 李原.洱海环境化学和环境沉积学研究[D].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所,1998
  • [1] 袁瑞.  大数据背景下粒度分布沉积信息挖掘方法进展 . 沉积学报, 2025, 43(2): 361-3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7
    [2] 周声芳, 刘秀铭, 毛学刚, 邢行, 连悦辰.  美国Bryce峡谷Claron组粒度端元指示的风尘沉积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11-10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4
    [3] 倪良田, 钟建华, 李勇, 黄雷桐, 邵珠福, 刘圣鑫, 孙宁亮, 郝兵, 毛毳, 熊志强, 田媛, 王晓楠, 李伟华.  甘肃敦煌现代边滩砂级颗粒叠瓦构造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07-22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1
    [4] 鲜本忠, 姜在兴.  环境沉积学的兴起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77-682.
    [5] 马锋, 刘立, 王安平, 曹林.  图门江下游沙丘粒度分布与石英表面结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61-266.
    [6] 刘焕杰, 桑树勋, 郭英海, 韦重韬.  我国含煤沉积学若干问题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29-132.
    [7] 孙东怀, 鹿化煜, David Rea, 孙有斌, 吴胜光.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27-335.
    [8] 陈敬安, 万国江, 徐经意.  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41-345.
    [9]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卢家烂.  洱海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粒度分布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46-348.
    [10] 贾炳文, 郭成印.  冀东晚古生代煤系中火山碎屑岩研究 . 沉积学报, 1993, 11(1): 65-7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75
  • HTML全文浏览量:  50
  • PDF下载量:  4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06-01
  • 修回日期:  1999-07-13
  • 刊出日期:  1999-12-10

目录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
      作者简介:

      李原,男,1964年出生,博士后,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沉积学。

    • 中图分类号: X141

    摘要: 根据粒度分布特征、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推测洱海存在以下几种湖水流动特征:第一、弥直河水流,方向由北向南形成了洱海北区水流向南部的原水动力,其沉积物在北区形成大的弥直河三角洲;第二、由洱海西岸向东岸,入湖的溪流引起的辐射流,这种辐射流体现在太湖河流沉积物形成的扇三角洲上,沿西岸向湖心推进,在湖心和东岸被减缓;第三、存在沿西岸的南北向的湖水流动;第四、受水下地形影响,存在围绕湖心的环状流动,由粒度分布推测水流方向为反时针。它形成了现今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多向多源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English Abstract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J].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9-774.
    引用本文: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J].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9-774.
    LI Yuan, LI Ren-wei, SHANG Yu-min, LI Ning-bo. The Environment Sedimentol ogical Study on Erhal Lake,Yunnan Province——Sediments particl a size distribution,f1ow direc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S1): 769-774.
    Citation: LI Yuan, LI Ren-wei, SHANG Yu-min, LI Ning-bo. The Environment Sedimentol ogical Study on Erhal Lake,Yunnan Province——Sediments particl a size distribution,f1ow direc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 17(S1): 769-774.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