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J]. 沉积学报, 1989, 7(1): 11-28.
引用本文: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J]. 沉积学报, 1989, 7(1): 11-28.
Liu Baojun, Yu Guangming, Wang Chengshan, Zhang Shaonan. DIAGENESIS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OF CRETACEOUS-TERTIARY RED-BEDS IN THE XIYAER GANG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9, 7(1): 11-28.
Citation: Liu Baojun, Yu Guangming, Wang Chengshan, Zhang Shaonan. DIAGENESIS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OF CRETACEOUS-TERTIARY RED-BEDS IN THE XIYAER GANG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9, 7(1): 11-28.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

DIAGENESIS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OF CRETACEOUS-TERTIARY RED-BEDS IN THE XIYAER GANG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

  • 摘要: 西雅尔岗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腹地,地理范围为东经88°00′至89°00′,北纬32°40′至33°40′.大地构造位置从属于羌塘地块的玛依岗日一阿木冈基底隆断带.在晚白坚一第三纪时期,受青藏高原整沐抬升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红色陆屑建造,其基本特征为沉积厚度大、粗粒沉积所占比例高、沉积类型复杂、横向及纵向上相变快、岩石的颜色多为红色及紫色.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化石类型卖要为植物〔柏型枝),孢粉和鸟足印化石.反映了在干操气候条件下,快速堆积的沉积特征. 根据对该区岩石学的研究,发现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类型皆因成岩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矿物组合的变化是由于沉积后附加的陆源机械渗人粘土,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矿物及岩屑的溶解作用以及在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形成作用所造成的.导致结构类型改变的原因是(1)机械渗人的碎屑粘土及自生的粘土矿物形成孔隙间的粘土质“成岩杂基”.而这些孔隙在最初沉积时则没有杂基存在;(2)松散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结构颖粒的溶解作用;(3)由于压实及压溶作用而形成粉砂级及其它细小的颗粒;(4)交代作用及重结晶作用.这些成岩过程明显地反映了整个区域岩石的演化历史. 显微镜、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红外光谱的侧定结果表明该区红层的形成是由于在成岩过程中赤铁矿的沉淀而造成的.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识别出赤铁矿的自生晶形.由此可以断定赤铁矿在其形成过程中显然是起了染色剂的作用.它的形成主要受孔隙水的氧化还原条件所控制,似乎于气候的关系不大,尽管它是产于干旱条件的沉积物中. 基于对该区岩石的成岩作用及成岩历史演化序列的研究,建立了该区沉积后的成岩环境模式,亦即(l)早期的表生成岩浅埋藏环境,该环境明显受到沉积环境、沉积作用控制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2)晚期的成岩深埋藏环境,该环境则主要受地温梯度、压力、温度和孔隙水的地球化学条件的控制.
  • [1] Berner, R.A. 1969, Geochim. et Cosmochim. Acta., V.33, p.267-273
    [2] Friend. P.F. 1966, U.S.A. Geol. Soc. London Quart. Jour. V.122, p.273-292
    [3] Krynine, P.D. 1950, Conn. Geol. Nat. History Survey Bull. 73. 247pp
    [4] Liu baojun, 1980. Sedimentary Petrolory. Geological Pubilshing House

    [S] Sadoon Morad, 1982, Jour. Sed. Petrology V.53, p.51一.fi5
    [5] Schluger, P.R., 1976, Jour. Sed. Petrology. V.46 p.22-37
    [6] Turner, P., 1974, Sediment. Geol., 12, p.215-235
    [7] 一1980, Continental red bed. Developments in Sedimentology 29
  • [1] 杨朝屹, 夏青松, 杨鹏, 何成其, 刘芳兰, 卿山.  川西—川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岩流体特征分析及复合成岩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1
    [2] 岳乐平, 邱占祥, 颉光普, 邱铸鼎, 张莉, 张云翔, Heller F.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83-687.
    [3] 顾家裕, 方辉, 贾进华.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辫状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17-523.
    [4] 刘志飞, 王成善.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风火山群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1, 19(1): 28-36.
    [5] 王冠民.  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多巴组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49-354,368.
    [6] 刘志飞, 王成善.  西藏日喀则地区早白垩世恰布林组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 . 沉积学报, 1998, 16(3): 6-13.
    [7]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8] 吉磊.  西藏岗巴地区始新统遮普惹组的沉积微相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88-95.
    [9] 陈荣坤.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1-21.
    [10] 王英华.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1992, 10(3): 85-9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62
  • HTML全文浏览量:  390
  • PDF下载量:  4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1989-03-10

目录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

    摘要: 西雅尔岗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腹地,地理范围为东经88°00′至89°00′,北纬32°40′至33°40′.大地构造位置从属于羌塘地块的玛依岗日一阿木冈基底隆断带.在晚白坚一第三纪时期,受青藏高原整沐抬升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红色陆屑建造,其基本特征为沉积厚度大、粗粒沉积所占比例高、沉积类型复杂、横向及纵向上相变快、岩石的颜色多为红色及紫色.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化石类型卖要为植物〔柏型枝),孢粉和鸟足印化石.反映了在干操气候条件下,快速堆积的沉积特征. 根据对该区岩石学的研究,发现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类型皆因成岩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矿物组合的变化是由于沉积后附加的陆源机械渗人粘土,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矿物及岩屑的溶解作用以及在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形成作用所造成的.导致结构类型改变的原因是(1)机械渗人的碎屑粘土及自生的粘土矿物形成孔隙间的粘土质“成岩杂基”.而这些孔隙在最初沉积时则没有杂基存在;(2)松散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结构颖粒的溶解作用;(3)由于压实及压溶作用而形成粉砂级及其它细小的颗粒;(4)交代作用及重结晶作用.这些成岩过程明显地反映了整个区域岩石的演化历史. 显微镜、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红外光谱的侧定结果表明该区红层的形成是由于在成岩过程中赤铁矿的沉淀而造成的.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识别出赤铁矿的自生晶形.由此可以断定赤铁矿在其形成过程中显然是起了染色剂的作用.它的形成主要受孔隙水的氧化还原条件所控制,似乎于气候的关系不大,尽管它是产于干旱条件的沉积物中. 基于对该区岩石的成岩作用及成岩历史演化序列的研究,建立了该区沉积后的成岩环境模式,亦即(l)早期的表生成岩浅埋藏环境,该环境明显受到沉积环境、沉积作用控制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2)晚期的成岩深埋藏环境,该环境则主要受地温梯度、压力、温度和孔隙水的地球化学条件的控制.

    English Abstract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J]. 沉积学报, 1989, 7(1): 11-28.
    引用本文: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J]. 沉积学报, 1989, 7(1): 11-28.
    Liu Baojun, Yu Guangming, Wang Chengshan, Zhang Shaonan. DIAGENESIS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OF CRETACEOUS-TERTIARY RED-BEDS IN THE XIYAER GANG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9, 7(1): 11-28.
    Citation: Liu Baojun, Yu Guangming, Wang Chengshan, Zhang Shaonan. DIAGENESIS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OF CRETACEOUS-TERTIARY RED-BEDS IN THE XIYAER GANG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9, 7(1): 11-28.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