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

孙有斌 安芷生

孙有斌, 安芷生.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06-509.
引用本文: 孙有斌, 安芷生.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06-509.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Eolian Deposit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06-509.
Citation: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Eolian Deposit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06-509.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

基金项目: 中科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重大项目,(KZ951—A1—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823001)支持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有斌 男 1973年出生博士研究生第四纪地质学

  • 中图分类号: P512.2;P534.62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Eolian Deposits

  • 摘要: 通过对黄土—沙漠交接带的定边县、黄土高原中部偏南的灵台县表土样品及甘肃灵台剖面不同层位的黄土—古土壤—红粘土样品中石英颗粒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微结构的观察测试,结果表明红粘土、古土壤及灵台表土原样中石英颗粒表面具有较丰富的次生硅质沉淀和明显的溶蚀痕迹,指示了碎屑石英在沉积之后,由于适宜的温湿气候条件而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成壤改造作用;而定边县表土样及上粉沙层(L9)土样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干净,具有较多的撞击浅坑等风力搬运痕迹。经过双氧水和盐酸清洗过后的石英颗粒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微结构非常清晰,多为次棱角至次圆状,均具有较丰富的撞击麻点和浅坑,少数样品可见裂纹分布,说明红粘土和上覆的黄土和古土壤一样,主要为风力搬运堆积;但红粘土样中石英颗粒表面所具有的丰富硅质沉淀和明显的溶蚀痕迹,似乎暗示了晚第三纪沉积气候环境显著不同于第四纪的冷干、暖湿气候组合演化格局。
  • [1] Doornkamp J C, Krinsley D. Electron microscopy applied to quartz grains from a tropical environment[J]. Sedimentology, 1971, 17:89 ~101
    [2] 王颖,迪纳瑞尔B.石英砂表面结构模式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10
    [3]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91~302
    [4] 刘东生,安芷生,文启忠等.中国黄土的地质环境[J].科学通报,,23:1~9
    [5] 卢演俦,文启忠,王俊达等.中国黄土物质来源的初步探讨-石英粉砂颗粒表面结构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地球化学,1976,1:47~53
    [6] 赵景波.西安、山西保德第三纪晚期红粘土的研究[J].沉积学报,1989,7(3):113~119
    [7] 孙东怀,陈明扬,Show J等.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年代和古气候记录[J].中国科学,D辑,1998,28(1):79~84
    [8] 丁仲礼,孙继敏,杨石岭等.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地层及粒度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8,1:86~94
    [9] 安芷生,王苏民,吴锡浩等.中国黄土高原的风积证据: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开始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驱动[J].中国科学(D辑),1998,28(6):481~490
    [10] 赵景波,袁道先.陕西旬阳溶蚀残余红土的研究[J].地质论评,1999,1:66~70
  • [1] 吴冬, 邓虎成, 解馨慧, 刘慧, 曹凯旋.  黏土沉积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25, 43(2): 376-3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3
    [2] 刘力, 程婷, 吴超, 任少芳, 周立旻, 郑祥民.  长江三角洲东部岛屿风尘堆积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18-5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9
    [3] 徐洪阳, 郑祥民, 周立旻, 任少芳, 王小玉, 玄晓娜.  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石英颗粒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76-11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5
    [4] 马锋, 刘立, 王安平, 曹林.  图门江下游沙丘粒度分布与石英表面结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61-266.
    [5] 江新胜, 徐金沙, 潘忠习.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沙漠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16-420.
    [6] 李珍, 张家武, 马海洲.  西宁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黄土物质来源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21-225.
    [7] 杨冠群.  贵州修文铝土矿床显微结构及其堆积特征和次生富集现象 . 沉积学报, 1987, 5(1): 69-76.
    [8] 陈建林, 马克俭, 张敏.  南极普里兹湾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86, 4(1): 104-109.
    [9] 陈丽蓉, 董太禄, 黄求获, 申顺喜, 徐文强.  闽南-台湾浅滩陆架沉积砂中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 . 沉积学报, 1985, 3(3): 45-49.
    [10] 谬昕.  论老地层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分析古沉积环境的可能性 . 沉积学报, 1984, 2(2): 99-10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2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44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09-02
  • 修回日期:  2000-01-21
  • 刊出日期:  2000-08-10

目录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

      基金项目:  中科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重大项目,(KZ951—A1—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823001)支持
      作者简介:

      孙有斌 男 1973年出生博士研究生第四纪地质学

    • 中图分类号: P512.2;P534.62

    摘要: 通过对黄土—沙漠交接带的定边县、黄土高原中部偏南的灵台县表土样品及甘肃灵台剖面不同层位的黄土—古土壤—红粘土样品中石英颗粒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微结构的观察测试,结果表明红粘土、古土壤及灵台表土原样中石英颗粒表面具有较丰富的次生硅质沉淀和明显的溶蚀痕迹,指示了碎屑石英在沉积之后,由于适宜的温湿气候条件而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成壤改造作用;而定边县表土样及上粉沙层(L9)土样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干净,具有较多的撞击浅坑等风力搬运痕迹。经过双氧水和盐酸清洗过后的石英颗粒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微结构非常清晰,多为次棱角至次圆状,均具有较丰富的撞击麻点和浅坑,少数样品可见裂纹分布,说明红粘土和上覆的黄土和古土壤一样,主要为风力搬运堆积;但红粘土样中石英颗粒表面所具有的丰富硅质沉淀和明显的溶蚀痕迹,似乎暗示了晚第三纪沉积气候环境显著不同于第四纪的冷干、暖湿气候组合演化格局。

    English Abstract

    孙有斌, 安芷生.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06-509.
    引用本文: 孙有斌, 安芷生.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J]. 沉积学报, 2000, 18(4): 506-509.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Eolian Deposit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06-509.
    Citation: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of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Eolian Deposit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0, 18(4): 506-509.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