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J]. 沉积学报, 2001, 19(1): 55-59.
引用本文: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J]. 沉积学报, 2001, 19(1): 55-59.
YANG Wei, ZHU Zhong de, LIU Bin li, XIAO Chuan tao. Application of Reef-building Organism Community Evolution in Sea Level Change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1, 19(1): 55-59.
Citation: YANG Wei, ZHU Zhong de, LIU Bin li, XIAO Chuan tao. Application of Reef-building Organism Community Evolution in Sea Level Change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1, 19(1): 55-59.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372116)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威 男 1971年出生 工程师(硕士) 石油地质

  • 中图分类号: Q145+.2;P73

Application of Reef-building Organism Community Evolution in Sea Level Change Research

  • 摘要: 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造礁生物群落主要有五种 :蓝绿藻群落 (S群落 )、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C S群落 )、Batostoma—Calathium群落 (B C群落 )、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 (A C群落 )和Batostoma—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B C S群落 )。群落的演化模式有两种 :①A C群落 /B C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S群落;②S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A C群落 /B C群落,它们分别对应于上下两期生物礁。群落最大的生态差别可能是其最适合的水深,说明其演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根据各群落适应的水深特征,可推测红花园建礁期为一个海平面下降到上升的一个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最大幅度约为 15m。生物礁内生物群落的演化是海平面变化的灵敏示踪剂,可识别 5m左右的相对海平面的变化.
  • [1] 1 朱忠德,刘秉理,肖传桃等. 峡东地区早奥陶世生物礁研究[J]. 地质 科学,1993,28(1):1 ~ 9

    2 朱忠德,刘秉理,胡明毅等编. 鄂西南湘西北地区上震旦统至奥陶系石油地质研究[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3 Colud D E,J R,Barans,V E. In The Ellenburger Group of Central:Texas.Univ.,Pub. 462173 1948.45

    4 俞昌明. 广西桂林晚泥盆世法门期蔡盘石类[J]. 古生物学报,1988,27:238 ~ 248

    5 Liu Bing et al. Journal of Paleontology,1997,72(2):194 ~ 207

    6 刘秉理,朱忠德,肖传桃等. 鄂西地区早奥陶世分乡期生物群演化与环境变迁[J]. 沉积学报,1997,15(4):97 ~ 102

    7 James N P. Reef response to sea level rise:keep-up,catch-up or give-up ln:waIker R C,James N P,eds. Facies Models[C]. Iove Printing servicae Ltd,StittsviIIe.1992,Ontario,323 ~ 347

    8 覃建雄,曾允孚,陈洪德等. 右江盆地二叠纪生物礁层序地层学研究[J]. 地质科学,1999,34(4):506 ~ 517

    9 杨威,朱忠德,肖传桃. 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对生物礁的影响[A]. 见:胡明毅,龚文平,肖传桃等专著,中国海相油气区地质文集[C].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76 ~ 80
  • [1] 王志金, 陈世悦, 马帅, 汪峰.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石炭系生物礁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77-118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9
    [2] 范广慧, 王永标, 孟峥, 李国山.  贵州紫云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初火山作用与生物礁的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1): 24-3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3
    [3] 藏北索县—巴青地区中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1): 27-35.
    [4] 肖传桃.  藏北安多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52-760.
    [5] 李 勇.  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生物礁油气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1): 56-67.
    [6] 郭泽清, 钟建华, 刘卫红, 温志峰, 柳祖汉, 王海侨.  柴西第三纪湖相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25-433.
    [7]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8] 陈国俊, 薛莲花, 王琪, 康剑, 肖立新, 史基安.  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旋回层序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92-197.
    [9] 苏文博, 李志明, 陈建强, 龚淑云, 李全国, 高勇群.  海平面变化全球可比性的可靠例证——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45-354.
    [10] 曾伟, 徐建斌, 黄继祥, 张廷山.  川东北地区长兴期生物礁结构分类及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32-136.
    [11] 王永标, 徐桂荣, 林启祥.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32-136.
    [12] 李越, 陈旭.  陕南川北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宁强组的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24-131.
    [13] 蔡峰, 许红, 郝先锋, 王玉净.  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61-69.
    [14] 张廷山, 陈晓慧, 边立曾, 俞剑华, 兰光志, 万云.  大地构造对上扬子区志留纪生物礁分布及发育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84-93.
    [15] 林晋炎.  陕西镇安三里峡晚泥盆世生物礁特征及控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1): 16-22.
    [16] 巩恩普.  辽东太子河流域中石炭世若干生物礁的发现及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1): 23-31.
    [17] 侯方法, 方少仙, 王振宇, 张廷山, 兰贵, 邓明, 蔡永禄.  四川广元──陕西宁强间下志留统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94, 12(4): 51-57.
    [18] 张廷山, 方少仙, 侯方浩, 罗强.  埋藏反馈及其对生物礁发育的作用 . 沉积学报, 1991, 9(1): 27-34.
    [19] 李书舜, 刘大成.  四川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2-117.
    [20] 郑荣才, 曾允孚.  湘西渔塘早寒武世生物礁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88, 6(2): 61-6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4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108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12-10
  • 修回日期:  2000-06-02
  • 刊出日期:  2001-03-10

目录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372116)资助
      作者简介:

      杨威 男 1971年出生 工程师(硕士) 石油地质

    • 中图分类号: Q145+.2;P73

    摘要: 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造礁生物群落主要有五种 :蓝绿藻群落 (S群落 )、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C S群落 )、Batostoma—Calathium群落 (B C群落 )、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 (A C群落 )和Batostoma—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B C S群落 )。群落的演化模式有两种 :①A C群落 /B C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S群落;②S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A C群落 /B C群落,它们分别对应于上下两期生物礁。群落最大的生态差别可能是其最适合的水深,说明其演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根据各群落适应的水深特征,可推测红花园建礁期为一个海平面下降到上升的一个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最大幅度约为 15m。生物礁内生物群落的演化是海平面变化的灵敏示踪剂,可识别 5m左右的相对海平面的变化.

    English Abstract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J]. 沉积学报, 2001, 19(1): 55-59.
    引用本文: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J]. 沉积学报, 2001, 19(1): 55-59.
    YANG Wei, ZHU Zhong de, LIU Bin li, XIAO Chuan tao. Application of Reef-building Organism Community Evolution in Sea Level Change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1, 19(1): 55-59.
    Citation: YANG Wei, ZHU Zhong de, LIU Bin li, XIAO Chuan tao. Application of Reef-building Organism Community Evolution in Sea Level Change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1, 19(1): 55-59.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