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祖小京

祖小京.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 沉积学报, 2007, 25(2): 298-306.
引用本文: 祖小京.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 沉积学报, 2007, 25(2): 298-306.
ZU Xiaojing. The Roles of Inorganic Minerals on the Oil and Gas Generating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7, 25(2): 298-306.
Citation: ZU Xiaojing. The Roles of Inorganic Minerals on the Oil and Gas Generating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7, 25(2): 298-306.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祖小京

The Roles of Inorganic Minerals on the Oil and Gas Generating Processes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ZU Xiaojing
  • 摘要: 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矿物组成对煤岩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矿物以及同一种矿物在不同的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高岭土矿物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气态烃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碳酸钙(CaCO3)在中—低热演化阶段能抑制气态物质的形成,而在较高的热演化阶段则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四氧化三铁(Fe3O4)在主要的模拟实验阶段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均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硫化亚铁(FeS)在低温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则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元素硫(S)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作用。矿物介质不仅对气态产物的产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液态产物的产率也有较明显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高岭土和四氧化三铁(Fe3O4)在中、低温模拟实验阶段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硫化亚铁(FeS)在整个模拟实验的全过程中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均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碳酸钙(CaCO3)矿物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元素硫(S)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作用。
  • [1] 单祥, 郭华军, 陈希光, 郭旭光, 佘敏, 李亚哲.  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埋藏溶蚀作用实验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406-14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0
    [2] 栾国强, 董春梅, 马存飞, 林承焰, 张津营, 吕夏霏, Muhammad Aleem Zahid.  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成岩作用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208-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8
    [3] 刘会平.  无机盐类对天然矿物低温催化混合酯生烃反应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86-890.
    [4] 陈强路.  油气充注对塔中志留系沥青砂岩储集性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58-364.
    [5] 范明.  不同温度条件下CO2水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25-830.
    [6] 卢双舫.  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82-288.
    [7] 宫秀梅, 曾溅辉, 金之钧.  渤南洼陷深层(沙三/沙四段)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20-428.
    [8] 岳长涛, 李术元, 丁康乐, 钟宁宁.  碳酸盐岩系TSR系统中铁的硫化物生成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43-749.
    [9] 王云鹏, 耿安松, 刘德汉, 熊永强, 申家贵.  页岩、煤、沥青和原油的生气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06-109.
    [10] 李会军, 吴泰然, 郝银全, 张秀珠, 马宗晋.  异常压力对有机质的抑制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37-742.
    [11]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程启贵, 张荣彬, 高春宁, 李建雄.  涌流型浊流形成及发展的实验模拟 . 沉积学报, 2002, 20(1): 25-29.
    [12] 冯子辉, 迟元林, 杜洪文, 霍秋立, 侯读杰.  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2002, 20(3): 505-509.
    [13] 李术元, 郭绍辉, 沈润梅.  沥青质催化降解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36-140.
    [14] 曾溅辉, 王洪玉.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92-597.
    [15] 刘文汇, 徐永昌, 张守春, 廖永胜, 张林晔, 宋一涛.  一种新的成烃机制——力化学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4-318.
    [16] 李荣西, 金奎励.  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1998, 16(1): 98-102.
    [17] 代世峰, 任德贻, 彭苏萍, 毛鹤龄, 周强, 张建华, 李宝春.  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的显微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41-146.
    [18] 姜峰, 杜建国, 王万春, 曹正林.  高温超高压模拟实验研究Ⅰ.温压条件对有机质成熟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53-155,160.
    [19] 姜峰, 杜建国, 王万春, 曹正林.  高温超高压模拟实验研究——Ⅱ.高温高压下烷烃产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45-148.
    [20] 卢双舫, 黄第藩, 程克明, 姜春庆.  煤成油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研究 Ⅲ.甾、萜标记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4): 93-9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88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66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修回日期:  1900-01-01
  • 刊出日期:  2007-04-10

目录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通讯作者: 祖小京

    摘要: 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矿物组成对煤岩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矿物以及同一种矿物在不同的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高岭土矿物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气态烃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碳酸钙(CaCO3)在中—低热演化阶段能抑制气态物质的形成,而在较高的热演化阶段则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四氧化三铁(Fe3O4)在主要的模拟实验阶段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均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硫化亚铁(FeS)在低温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则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元素硫(S)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作用。矿物介质不仅对气态产物的产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液态产物的产率也有较明显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高岭土和四氧化三铁(Fe3O4)在中、低温模拟实验阶段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硫化亚铁(FeS)在整个模拟实验的全过程中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均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碳酸钙(CaCO3)矿物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元素硫(S)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作用。

    English Abstract

    祖小京.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 沉积学报, 2007, 25(2): 298-306.
    引用本文: 祖小京.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 沉积学报, 2007, 25(2): 298-306.
    ZU Xiaojing. The Roles of Inorganic Minerals on the Oil and Gas Generating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7, 25(2): 298-306.
    Citation: ZU Xiaojing. The Roles of Inorganic Minerals on the Oil and Gas Generating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7, 25(2): 298-30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