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冯潇飞, 赵晓明, 谭程鹏, 齐昆, 谢涛, 张迎春, 陆文明, 徐睿.
深海弯曲水道内部一种特殊的沉积单元:凹岸坝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40-4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6
|
[2] |
吴和源.
朝向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25-4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1
|
[3] |
张昌民, 朱锐, 刘江艳, 杜家元, 李少华, 李小平.
珠江磨刀门河口交杯四沙现代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62-66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6
|
[4] |
杨 丹.
三门湾近五十年来富营养化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46-353.
|
[5] |
李飞.
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3): 585-595.
|
[6] |
董艳蕾.
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一层序地震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34-240.
|
[7] |
.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98-704.
|
[8] |
鲜本忠, 姜在兴.
环境沉积学的兴起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77-682.
|
[9] |
王多云, 李凤杰, 王峰, 刘自亮, 王志坤, 李树同, 秦红.
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中的一些沉积学问题
. 沉积学报,
2004, 22(2): 193-197.
|
[10] |
张鹏飞.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25-128,136.
|
[11] |
S.G.Pemberton, 周志澄, J.Mac Eacher.
风暴沉积的遗迹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4): 489-494.
|
[12] |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33-239.
|
[13] |
苏德辰, 梅幂相.
试论沉积学原理在地层学中应用的几个问题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33-37.
|
[14] |
刘国臣, 金之钧, 李京昌.
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分析应用之一
. 沉积学报,
1995, 13(3): 23-31.
|
[15] |
刘宝珺.
关于沉积学发展的思考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9.
|
[16] |
赵震.
一个陆表海的潮坪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88, 6(2): 68-76.
|
[17] |
于联生.
现代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析尝试——潮流沉积一例
. 沉积学报,
1988, 6(2): 97-105.
|
[18] |
徐濂.
沉积岩中一种藻类色素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86, 4(1): 20-33.
|
[19] |
笛学.
推荐一本沉积学巨著——《沉积环境和相》
. 沉积学报,
1986, 4(1): 117-117.
|
[20] |
刘宝珺.
对《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一书的评述
. 沉积学报,
1985, 3(1): 4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