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引用本文: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The Cenozoic Sedimentary Record in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824-833.
Citation: The Cenozoic Sedimentary Record in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824-833.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36

The Cenozoic Sedimentary Record in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 摘要: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的构造活动,在高原的盆地中均有相应的沉积记录。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新生界地层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构造—沉积响应。对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的新生界沉积物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保存了青藏高原北部三个阶段的构造活动信息:①E1+2的红色粗碎屑沉积物指示了始新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构造背景,沉积记录具有低ZTR指数和低重矿物稳定指数的特征,记录了全盆地范围内的造山活动和构造隆升事件,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所致的远程响应。在这次广泛的大面积的造山活动后,区内迅速遭受剥蚀、夷平,自中—晚始新世时期起,接受沉积。因而此时柴达木盆地与可可西里盆地、乃至塔里木盆地为连通的湖盆体系。②阿尔金山前N1和N21的粗碎屑沉积物记录了渐新世—早中新世阿尔金山的构造隆升事件,而柴北缘和柴西南的大范围三角洲—湖泊细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重矿物稳定指数,反映了平静的构造背景,与阿尔金断裂快速走滑以及盆地总体稳定向北推移的时间相对应。大量的侧向走滑活动消减了来自印度板块的挤压应力,使得柴北缘和柴西南的沉积源区(即祁连山和东昆仑造山带)处于构造平静期。③中中新世以来全盆地向上变粗的粗碎屑沉积物,具有较低的重矿物稳定指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整体强烈的地壳缩短、加厚和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此外,综合物源分析显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源区性质随时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 [1] 戴霜, 胡惠, 马晓军, 樊鑫, 张明震, 姚旭, 王荣华, 郭雪莲, 刘成英, 王子璇, 王艺霖, 李彦杰, 孔雪, 韩思远.  青藏高原东北部武威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2): 378-3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0
    [2]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9-148.
    [3]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53-164.
    [4]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75-782.
    [5]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伊海生, 郑洪波, 赵西西, 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10-217.
    [6] 王清晨, 李忠.  盆山耦合与沉积盆地成因 . 沉积学报, 2003, 21(1): 24-30.
    [7] 周江羽, 王江海, 尹安, Spurlin M S, Horton B K.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1): 85-91.
    [8] 宋春晖, 孙淑荣, 方小敏, 孙东.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高原北部隆升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52-559.
    [9] 刘志飞, 王成善.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风火山群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1, 19(1): 28-36.
    [10] 宋春晖, 方小敏,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 沉积学报, 2001, 19(4): 493-50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70
  • HTML全文浏览量:  11
  • PDF下载量:  11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10-10

目录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 中图分类号: P536

    摘要: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的构造活动,在高原的盆地中均有相应的沉积记录。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新生界地层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构造—沉积响应。对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的新生界沉积物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保存了青藏高原北部三个阶段的构造活动信息:①E1+2的红色粗碎屑沉积物指示了始新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构造背景,沉积记录具有低ZTR指数和低重矿物稳定指数的特征,记录了全盆地范围内的造山活动和构造隆升事件,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所致的远程响应。在这次广泛的大面积的造山活动后,区内迅速遭受剥蚀、夷平,自中—晚始新世时期起,接受沉积。因而此时柴达木盆地与可可西里盆地、乃至塔里木盆地为连通的湖盆体系。②阿尔金山前N1和N21的粗碎屑沉积物记录了渐新世—早中新世阿尔金山的构造隆升事件,而柴北缘和柴西南的大范围三角洲—湖泊细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重矿物稳定指数,反映了平静的构造背景,与阿尔金断裂快速走滑以及盆地总体稳定向北推移的时间相对应。大量的侧向走滑活动消减了来自印度板块的挤压应力,使得柴北缘和柴西南的沉积源区(即祁连山和东昆仑造山带)处于构造平静期。③中中新世以来全盆地向上变粗的粗碎屑沉积物,具有较低的重矿物稳定指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整体强烈的地壳缩短、加厚和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此外,综合物源分析显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源区性质随时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English Abstract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引用本文: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The Cenozoic Sedimentary Record in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824-833.
    Citation: The Cenozoic Sedimentary Record in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824-83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