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俊, 赵红格, 汪建, 郭惠, 邵晓州.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三叠系延长组碎屑岩沉积环境及物源示踪
. 沉积学报,
2024, 42(5): 1621-16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0
|
[2] |
袁静, 周涛, 景安语, 孙超, 马立驰, 吴根杰.
断陷湖盆斜坡带储层差异性成岩—成储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04-8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5
|
[3] |
黄若鑫, 张昌民, 冯文杰.
冲断带构造作用控制下的分支河流体系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1): 166-1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9
|
[4] |
昝灵, 柴方园, 印燕铃.
溱潼凹陷斜坡带原油物性和地化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68-10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8
|
[5] |
邓世彪, 关平, 李保华, 刘沛显,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台缘带沉积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06-7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9
|
[6] |
马强, 张殿伟, 王贵文, 朱东亚, 张荣强, 李天义.
断层流体锶、碳、氧同位素示踪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以焦石坝背斜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05-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2
|
[7] |
宋璠, 杨少春, 苏妮娜, 向奎, 赵永福, 曹海防.
准噶尔盆地北缘山前带沉积物源及相模式研究——以哈拉阿拉特山前缘春晖探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1): 49-5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5
|
[8] |
潘荣, 朱筱敏, 刘芬, 李勇, 张剑锋.
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73-980.
|
[9] |
颜照坤.
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
. 沉积学报,
2010, 28(1): 91-101.
|
[10] |
窦伟坦.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坡折带、斜坡类型与油藏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29-1134.
|
[11] |
冯建伟.
准噶尔盆地乌夏前陆冲断带构造活动—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94-502.
|
[12] |
辛仁臣.
湖盆无曝露缓坡带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以松辽盆地他拉哈地区上白垩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1): 77-85.
|
[13] |
付广, 孙永河, 吕延防, 黄劲松.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评价
. 沉积学报,
2006, (5): 763-768.
|
[14] |
.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评价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763-768.
|
[15] |
孙省利, 曾允孚.
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2, 20(1): 41-46.
|
[16] |
龚一鸣.
新疆北部泥盆系火山碎屑浊积岩层序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3, 11(2): 75-83.
|
[17] |
邓云山.
油气形成与南华山、西华山推覆体
. 沉积学报,
1991, 9(1): 123-128.
|
[18] |
张鹏飞, 邵龙义.
广西合山地区合山组沉积相带和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0, 8(4): 13-21.
|
[19] |
马宝林.
新疆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的地层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7, 5(4): 66-77.
|
[20] |
杨振强.
湖南道县、宁远一带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中的台地前缘斜坡异地碳酸盐沉积
. 沉积学报,
1985, 3(4): 5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