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吉, 朱丽东, 禹蕊斐, 杜广琴.
南方加积型红土化学风化的非纬向地带性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7
|
[2] |
吴小力, 李荣西, 李小刚, 赵帮胜, 刘福田, 覃小丽, 赵迪, 刘齐, 张艳妮.
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06-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2
|
[3] |
张鸿禹, 杨文涛.
陆相细粒沉积岩与古土壤深时气候分析方法综述
. 沉积学报,
2023, 41(2): 333-3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8
|
[4] |
陈渠, 刘秀铭, 吕镔, 叶玮, 赵国永.
天山北麓黄土记录的30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变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79-6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4
|
[5] |
龚承林, 齐昆, 徐杰, 刘喜停, 王英民.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 沉积学报,
2021, 39(1): 231-2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5
|
[6] |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
[7] |
金书晨, 李永化, 魏东岚, 李新瑞.
辽南黄土覆盖的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及区域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06-10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1
|
[8] |
刘俊余, 查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李洋.
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37-9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8
|
[9] |
.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近150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69-676.
|
[10] |
王恒松, 黄春长, 周亚利, 熊康宁.
汉江上游全新世特大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00-1112.
|
[11] |
.
汉江上游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06-313.
|
[12] |
.
化学元素淋溶性质的定量表示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63-668.
|
[13] |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蓝先洪.
南黄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常量元素记录的化学风化作用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46-854.
|
[14] |
.
珠江口及琼东北海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0-138.
|
[15] |
.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沉积物化学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36-546.
|
[16] |
.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70-1179.
|
[17] |
汪小妹.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煤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20-528.
|
[18] |
赵景波 李胜利.
西安高陵马坊滩渭河洪水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57-863.
|
[19] |
宋春晖, 白晋锋, 赵彦德, 金洪波, 孟庆泉.
临夏盆地13~4.4Ma湖相沉积物颜色记录的气候变化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07-513.
|
[20] |
秦作栋, 冯起.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平原区全新世沉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肖塘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68-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