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钟建华.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黄铁矿脉与凝灰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
[2] |
何文渊, 蒙启安, 付秀丽, 郑强, 苏杨鑫, 崔坤宁.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有机质富集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5): 1799-18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8
|
[3] |
付秀丽, 蒙启安, 文政, 白月, 高波, 苏杨鑫.
松辽盆地白云岩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13-1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8
|
[4] |
张响响, 陶士振, 朱如凯, 柳少波, 公言杰.
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分布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3, 41(2): 559-5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6
|
[5] |
厚刚福, 宋兵, 倪超, 陈薇, 王力宝, 窦洋, 李亚哲, 彭博.
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78-10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2
|
[6] |
蒙启安, 赵波, 陈树民, 林铁锋, 周永炳, 乔卫.
致密油层沉积富集模式与勘探开发成效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12-1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7
|
[7] |
王俊, 赵家宏, 腾军, 王天煦, 鲍志东, 张红静, 袁淑琴, 林艳波, 高银山.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70-5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2
|
[8] |
张亚奇, 马世忠, 高阳, 李映艳, 张景, 王黎, 孙雨, 许方哲, 李杭.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58-3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3
|
[9] |
高岗, 向宝力, 李涛涛, 任江玲, 孔玉华.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系统的成藏特殊性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24-83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6
|
[10] |
杜锦霞.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重力流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85-3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8
|
[11] |
姚宜同, 李士祥, 赵彦德, 陈世加, 路俊刚.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油特征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5, 33(3): 625-63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21
|
[12] |
.
页岩能源共生矿产成矿(藏)地质条件研究——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93-600.
|
[13] |
.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89-897.
|
[14] |
.
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72-682.
|
[15] |
于志超.
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青山口组砂岩中片钠铝石的形成温度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93-302.
|
[16] |
付广.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55-360.
|
[17] |
卓弘春.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29-38.
|
[18] |
付广, 陈章明, 万龙贵.
烃浓度盖层封闭天然气的有效性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41-151.
|
[19] |
郭少斌, 董清水, 刘忠群.
灰色聚类自动识别岩性及微相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24-130.
|
[20] |
杨宝星, 李南豪, 古世祥.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机制和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1991, 9(4): 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