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李义军. 浅述次生孔隙的成因[J].西北地质,2002,(01):65-69.

2 张以明. 冀中饶阳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03):208-215.

3 王正允,王方平,林小云. 塔北三叠、侏罗统孔隙类型及次生孔隙的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03):203-210.

4 李捷,王海云. 东北晚中生代短陷盆地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J].沉积学报,1999,(04):591-595.

5 李忠,李惠生. 东濮凹陷深部次生孔隙成因与储层演化研究[J].地质科学,1994,(03):267-274.

6 刘林玉.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6,(03):317-324.

7 刘林玉,陈刚,柳益群. 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1998,(02):97-101.

8 张琴,钟大康,朱筱敏.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03):281-285.

9 刘爱永,陈刚,刘林玉. 吐哈盆地三叠系砂岩的孔隙类型及次生孔隙形成机理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2,(04):345-353.

10 钟大康,朱筱敏,蔡进功. 沾化凹陷下第三系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03):286-290.

11 洪有密.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12 操应长,姜在兴,夏斌. 声波时差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原理及实例[J].沉积学报,2003,(02):318-322.

13 张小莉,沈英,陈文学. 利用测井资料分析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0,(03):127-131.

14 孙建孟,李召成,关雎. 用测井确定储层敏感性[J].石油学报,1999,(04):34-38.

15 张振城,孙建孟.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储层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06):26-29.

16 苗建宇,祝总祺,刘文荣. 济阳凹陷下第三系温度、压力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关系[J].石油学报,2000,(03):36-40.

17 张立鹏,边瑞雪,杨双彦. 用测井资料识别烃源岩[J].测井技术,2001,(02):146-152.

18 祝总祺,苗建宇,刘文荣. 论压力封存箱及其对次生孔隙的保护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1):73-77.

19 王越之. 地层压力研究方法新进展[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03):210-212.

20 邵新军,许昀,吕中锋. 地层流体压力预测方法的讨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0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