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夏舜, 宋金民, 李智武, 肖斌, 安虹伊, 金鑫, 王瀚, 韩雨樾, 邓豪爽, 王斌.
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奥陶统分乡组风暴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5, 43(3): 1091-11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8
|
[2] |
王昌勇, 刘帅, 李胡蝶, 常玖, 许兴斌, 范亚楠, 旷红伟.
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混合沉积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649-16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1
|
[3] |
金鑫, 宋金民, 刘树根, 孙玮, 丁一, 邓双林, 许智雄, 徐宏远, 李立基, 李章畅, 郎悦竹, 冯梦媛, 谢国梁.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大箐组风暴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08-9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4
|
[4] |
赵聪, 刘树根, 宋金民, 唐玄, 赖冬.
川西汉旺地区雷口坡组四段风暴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94-1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0
|
[5] |
黄乐清, 刘伟.
湘西北龙山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潮坪风暴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30-84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3
|
[6] |
.
基于驻波理论解释丘状交错层理——以徐州地区贾园组风暴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08-1013.
|
[7] |
曾德勇.
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风暴岩:巨型季风体制下的极端气候事件?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40-448.
|
[8] |
张鑫.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四上亚段滩坝与风暴岩组合沉积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46-253.
|
[9] |
张哲 杜远生 毛治超 李瑞 原小杰.
湘东南桂阳莲塘上泥盆系风暴岩特征及其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69-375.
|
[10] |
梅冥相.
北京延庆千沟中元古代高于庄组第三段:一个典型的前寒武纪非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65-574.
|
[11] |
袁 静.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43-49.
|
[12] |
方国庆, 刘德良.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其浪组风暴岩中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1): 68-72.
|
[13] |
高山林, 陈海泓, 窦伟坦, 邵东波, 蔺宏斌.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湖泊风暴沉积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58-762.
|
[14] |
张廷山, 侯方浩, 高卫东, 兰光志.
川西北地区早志留世风暴岩及其环境与古生态意义
. 沉积学报,
1993, 11(2): 55-74.
|
[15] |
李育慈, 晋慧娟.
新疆博格达山晚古生代风暴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1993, 11(1): 23-31.
|
[16] |
孟庆任, 胡健民.
豫西晚元古代洛峪群沉积作用及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1993, 11(2): 1-10.
|
[17] |
王翔, 王战.
华北地块东南缘上元古界风暴沉积
. 沉积学报,
1993, 11(2): 91-98.
|
[18] |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风暴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91, 9(3): 59-64.
|
[19] |
王翔, 张维吉.
陕西蓝田丹凤群上段风暴沉积
. 沉积学报,
1991, 9(3): 74-79.
|
[20] |
姜在兴, 赵澂林, 刘孟慧, 袁政文.
东濮凹陷西部湖相风暴沉积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1): 106-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