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红盼, 曾方明.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98-12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6
|
[2] |
张霄宇, 陶春辉, 廖时理, 周建平, 李怀明, 滕国超, 黄大松.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液活动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27-7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5
|
[3] |
刘辰生, 肖明国, 苏娟, 金中国, 郭建华.
黔北务正道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富集成矿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02-3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0
|
[4] |
梁敏豪, 杨胜利, 成婷, 李帅, 刘楠楠, 陈慧.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27-9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5
|
[5] |
雷开宇, 刘池洋, 张龙, 吴柏林, 寸小妮, 孙莉.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与古沉积环境恢复
. 沉积学报,
2017, 35(3): 621-63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9
|
[6] |
伊海生.
沉积旋回叠置形式的波形分析及旋回层序划分方法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55-8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2
|
[7] |
.
瓜德鲁普统—乐平统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沉积相和层序地层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29-441.
|
[8] |
卓弘春.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29-38.
|
[9] |
陶明华.
旋回性沉积序列的形成机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05-510.
|
[10]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6): 775-782.
|
[11]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75-782.
|
[12] |
肖尚斌, 李安春, 蒋富清, 尤征, 陈莉.
近2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8-274.
|
[13] |
刘波.
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的对比方法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12-117.
|
[14] |
吴智勇, 郭建华, 吴东胜, 何宏.
东濮断陷湖盆下第三系沙二段的冲积扇沉积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49-453.
|
[15] |
苏志珠, 董光荣.
萨拉乌苏组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59-164.
|
[16] |
张虎才, 李吉均, 马玉贞, 曹继秀, 王乃昂.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52-158.
|
[17] |
蓝先洪.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55-162.
|
[18] |
何海清.
浙江省栖霞组沉积微相、旋回、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75-83.
|
[19] |
王伟锋, 金强, 徐怀民, 信荃麟.
油藏描述中的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1): 94-101.
|
[20] |
鲍根德.
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1): 4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