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王有孝 孟仟祥 范璞 王春江 李玉兰

王有孝, 孟仟祥, 范璞, 王春江, 李玉兰.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J]. 沉积学报, 1990, 8(4): 104-114.
引用本文: 王有孝, 孟仟祥, 范璞, 王春江, 李玉兰.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J]. 沉积学报, 1990, 8(4): 104-114.
Wang Youxiao, Meng Qianxiang, Fan Pu, Wang Chunjiang, Li Yula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IN PALEOZOIC OIL SEEPAGE FROM TARIM BASI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0, 8(4): 104-114.
Citation: Wang Youxiao, Meng Qianxiang, Fan Pu, Wang Chunjiang, Li Yula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IN PALEOZOIC OIL SEEPAGE FROM TARIM BASI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0, 8(4): 104-114.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有孝,男,53岁,副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IN PALEOZOIC OIL SEEPAGE FROM TARIM BASIN

  •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塔里木盆地上石炭统海相碳酸盐地层中的晶洞油苗和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沥青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上石炭统生物灰岩晶洞中的液体油苗成熟度较高,具低姥植比,正构烷烃偶数碳优势,高碳数藿烷丰度较高,αβ-C35藿烷略大于αβ-C34藿烷等特征。这可与围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相类比。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的沥青脉,其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由25-降藿烷、8,14-断藿烷以及D环芳构化8,14-断藿烷等系列化合物组成。沥青脉芳烃的去甲基化作用也异常强烈。菲系列化合物中,菲含量为72.5%。资料表明,沥青脉可能来源于盆地深部储集层中的原油,曾经历过较高的地热作用,运移至浅层后又遭受到微生物降解和氧化等作用而形成。这为评价盆地深部的含油气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 [1] 1.史继杨等,1983,地球化学,l期,4-19页。

    2. 卢松年等,1988,沉积学报,6卷,3期,41-49页。

    3. 傅家漠等,1986,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有机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所报,贵州人民出版社,32-49页。

    4. 卢松年,史继杨等,1986,同上,21-31页。

    5. 王有孝等,198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4卷,1期,121-127页。

    6. 王有孝等,1987,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生物、气体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年报,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79-89页。

    7. Hussler G.et a1. 1984, Organic Geochemistry,Vo1.6, p.39-50.

    8. Fowler 1VLG.et. al., 1988, Organic Geochemistry, Vo1.13, Nos 4-6, p.715-725.
  • [1] 邓世彪, 关平, 庞磊, 刘沛显, 金亦秋, 张艳秋.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组优质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成因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218-12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4
    [2] 张敏, 李谨, 陈菊林.  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33-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3
    [3] 王凯, 关平, 邓世彪, 刘沛显, 金亦秋.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礁储集性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86-3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7
    [4]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5] 窦启龙, 陈践发, 薛燕芬, 王杰, 段文标, 郭建军.  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42-547.
    [6]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宋岩, 秦胜飞.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热模拟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4-728.
    [7] 陈传平, 梅博文.  油藏原油微生物降解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07-710.
    [8] 罗平, 张兴阳, 顾家裕, 汪圣国, 林鹏.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露头的地球物理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23-427.
    [9] 刘洛夫, 赵建章, 张水昌, 方家虎, 肖中尧.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形成期次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75-479.
    [10] 史基安,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3): 53-6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92
  • HTML全文浏览量:  17
  • PDF下载量:  30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0-05-11
  • 刊出日期:  1990-12-10

目录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作者简介:

      王有孝,男,53岁,副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塔里木盆地上石炭统海相碳酸盐地层中的晶洞油苗和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沥青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上石炭统生物灰岩晶洞中的液体油苗成熟度较高,具低姥植比,正构烷烃偶数碳优势,高碳数藿烷丰度较高,αβ-C35藿烷略大于αβ-C34藿烷等特征。这可与围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相类比。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的沥青脉,其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由25-降藿烷、8,14-断藿烷以及D环芳构化8,14-断藿烷等系列化合物组成。沥青脉芳烃的去甲基化作用也异常强烈。菲系列化合物中,菲含量为72.5%。资料表明,沥青脉可能来源于盆地深部储集层中的原油,曾经历过较高的地热作用,运移至浅层后又遭受到微生物降解和氧化等作用而形成。这为评价盆地深部的含油气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English Abstract

    王有孝, 孟仟祥, 范璞, 王春江, 李玉兰.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J]. 沉积学报, 1990, 8(4): 104-114.
    引用本文: 王有孝, 孟仟祥, 范璞, 王春江, 李玉兰.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J]. 沉积学报, 1990, 8(4): 104-114.
    Wang Youxiao, Meng Qianxiang, Fan Pu, Wang Chunjiang, Li Yula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IN PALEOZOIC OIL SEEPAGE FROM TARIM BASI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0, 8(4): 104-114.
    Citation: Wang Youxiao, Meng Qianxiang, Fan Pu, Wang Chunjiang, Li Yula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IN PALEOZOIC OIL SEEPAGE FROM TARIM BASI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0, 8(4): 104-114.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