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庆, 郑祥民, 周立旻,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任少芳.
末次冰期东海嵊山岛黄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521-5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5
|
[2] |
周声芳, 刘秀铭, 毛学刚, 邢行, 连悦辰.
美国Bryce峡谷Claron组粒度端元指示的风尘沉积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11-10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4
|
[3] |
赵倩, 谢远云, 郝冬梅,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刘硕.
松嫩平原中更新世以来气候干旱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702-17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4
|
[4] |
郭沫贞, 吕福亮, 邵大力, 侯福斗, 杨涛涛, 李东.
东爪哇盆地抱球虫灰岩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13-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8
|
[5] |
朱海, 张玉芬, 李长安.
端元分析在长江武汉段古洪水识别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97-3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9
|
[6] |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
[7] |
林镇坤, 王爱军, 叶翔.
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端元分析及其沉积动力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24-1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3
|
[8] |
程良清, 宋友桂, 李越, 张治平.
粒度端元模型在新疆黄土粉尘来源与古气候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148-11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7
|
[9] |
余坤, 屈争辉, 琚宜文, 薛志文.
二连盆地胜利煤田含煤地层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03-91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4
|
[10] |
张 泓.
祁连山东段宝积山—红会煤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22-631.
|
[11] |
陈全红.
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聚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1): 70-76.
|
[12] |
何志平, 邵龙义, 康永尚, 刘永福, 罗文林, 齐雪峰.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49-454.
|
[13] |
韩美莲, 魏久传.
巨野煤田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点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81-385,432.
|
[14] |
李增学, 魏久传, 兰恒星, 李守春.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低水位和扩张体系域聚煤作用分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47-251.
|
[15] |
周慧堂, 付泽明, 李祯, 雒增强, 杜士清, 宋志坚.
河南省平顶山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沉积环境和聚煤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3): 35-45.
|
[16] |
葛宝勋, 刘祖发, 张汉瑞.
河东煤田中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宇宙尘的首次发现及其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1): 98-105.
|
[17] |
黄志明, 张鸿升, 许建国, 葛宝勋, 刘祖发.
山西寿阳矿区含煤岩系环境及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1): 91-99.
|
[18] |
周慧堂, 王天顺, 孙红兵.
豫西陕渑煤田山西组煤层形成环境和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4): 121-131.
|
[19] |
葛宝勋, 尹国勋, 李春生.
山西阳泉矿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3): 33-44.
|
[20] |
韩德馨, 任德贻, 郭敏泰.
浙江长广煤田树皮残植煤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3, 1(4):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