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裴宇, 张生银, 房嬛, 陈永欣, 张顺存, 邵明, 雷天柱.
陆架边缘海环境下金属元素与有机质富集关系探讨
. 沉积学报,
2022, 40(1): 136-1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2
|
[2] |
文华国, 霍飞, 郭佩, 甯濛, 梁金同, 钟怡江, 苏中堂, 徐文礼, 刘四兵, 温龙彬, 蒋华川.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21-13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1
|
[3] |
丁江辉, 张金川, 石刚, 申宝剑, 唐玄, 杨振恒, 李兴起, 李楚雄.
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
. 沉积学报,
2021, 39(2): 324-34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6
|
[4] |
郭望, 张卫刚, 李玉宏, 雷迅, 李永红, 陈刚, 张云鹏, 陈磊, 徐学敏.
柴北缘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中侏罗世晚期物源及风化作用的指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76-6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3
|
[5] |
宋董军, 妥进才, 王晔桐, 吴陈君, 张明峰.
富有机质泥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309-13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0
|
[6] |
.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38-549.
|
[7] |
.
蒸发岩与油气生成、保存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96-606.
|
[8] |
刘春莲.
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6, 24(1): 75-80.
|
[9] |
杨瑞东, 毛家仁, 张位华, 姜立君, 高慧.
贵州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页岩中生物化石保存及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64-671.
|
[10] |
吴朝东, 陈其英, 杨承运.
湘西黑色岩系沉积演化与含矿序列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67-175.
|
[11] |
苗建宇, 祝总祺, 刘文荣, 卢焕勇.
泥质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泥质岩封盖能力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78-481.
|
[12] |
王新明, 盛国英, 傅家谟, 闵育顺.
广州感潮河段底泥有机质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32-235.
|
[13] |
林清, 王国尚, 耿安松, 张干.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湖沼沉积中的有机质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24-29.
|
[14] |
周士涛, 万光权, 刘永康.
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熟度离子探针的判别
. 沉积学报,
1997, 15(2): 31-34.
|
[15] |
谢泰俊.
海相生烃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的分布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4-18.
|
[16] |
庄汉平, 冉祟英, 何明勤, 卢家烂, 刘金钟.
楚雄盆地有机质、膏盐与砂岩铜矿生成关系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与机理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29-138.
|
[17] |
周中毅, 范善发, 谢觉新.
晶包有机质——认识碳酸盐岩生油机制的另一侧面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12-119.
|
[18] |
曾允孚, 黄思静, H.Kulke, M.Sch nfeld.
四川甘溪泥盆系观雾山组白云岩特征与其形成条件的关系(英文)
. 沉积学报,
1988, 6(4): 12-21.
|
[19] |
徐安顺.
海南岛排浦更新世现代白云岩特征及白云岩管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4): 107-114.
|
[20] |
鲍根德.
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氮、磷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87, 5(1): 114-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