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超伟, 侯明才, 黄虎, 周倩玉, 罗宏谓.
滇东南麻栗坡中—下二叠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96-2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2019.001
|
[2] |
储安心, 郑刘根, 刘梦, 程世贵, 周学年.
淮南深部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57-2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2
|
[3] |
江冉, 付勇, 徐志刚, 裴浩翔, 王富良, 周文喜.
二叠纪茅口晚期锰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约束——以遵义市南茶锰矿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32-104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3
|
[4] |
田洋, 赵小明,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曾波夫.
重庆石柱二叠纪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35-1045.
|
[5] |
.
辽东湾东南部海域柱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识别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84-691.
|
[6] |
汪小妹.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煤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20-528.
|
[7] |
龚玲兰.
湘江悬浮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3): 529-536.
|
[8] |
伊海生.
西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正铕异常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10.
|
[9] |
王 强.
贵州毕节地区煤层中稀土元素在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应用探讨
. 沉积学报,
2008, 26(1): 21-27.
|
[10] |
王 剑.
藏北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风化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87-494.
|
[11] |
李 军.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89-596.
|
[12] |
张沛, 郑建平, 张瑞生, 余淳梅.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奥陶系——侏罗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40-746.
|
[13] |
于炳松, 陈建强, 李兴武, 林畅松.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9-66.
|
[14]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5] |
解启来, 陈多福, 漆亮, 陈先沛.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期后变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27-633.
|
[16] |
梁华英, 王秀璋, 程景平.
粤北大沟谷热水沉积钠长石岩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15-420.
|
[17] |
赵志根, 唐修义, 李宝芳.
淮南矿区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53-459.
|
[18] |
唐跃刚, 任德贻, 刘钦甫, 姚光华, 甘志杰.
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61-167.
|
[19] |
伊海生, 彭军, 夏文杰.
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晚前寒武纪古海洋演化的稀土元素记录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31-137.
|
[20] |
惠荣耀, 张继忠, 孟仟祥.
准噶尔盆地南缘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1): 2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