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启明.
渤中凹陷东南斜坡带大型湖底扇源汇系统耦合与沉积充填过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
|
[2] |
姚鑫阳, 胡忠贵, 武赛军, 谢武仁, 杨帅奇, 姚敏, 毕宇航.
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区预测【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3
|
[3] |
田纳新, 龚承林, 吴高奎, 朱一杰, 李军.
转换陆缘海底扇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798-18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5
|
[4] |
金秉福, 党丽丽, 孔庆祥, 王孟瑶, 岳伟, 樊水淼.
黄河和长江沉积角闪石亲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与物源辨识
. 沉积学报,
2022, 40(1): 149-1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8
|
[5] |
刘文栋, 钟大康, 孙海涛, 曾鑫耀, 梁雪祺, 胡欣, 李荣容, 彭思桥, 宋雨佳.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75-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0
|
[6] |
逄悦, 范德江, 孙晓霞, 刘明, 杨作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颗粒重晶石特征与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23-53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0
|
[7] |
.
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物颜色反射率指示的近百年来东亚季风变迁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31-339.
|
[8] |
袁静.
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25.
|
[9] |
张 瑞.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04-713.
|
[10] |
刘红.
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剖面沉积物和地貌分异规律——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33-843.
|
[11] |
齐红艳.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pH、Eh分布及制约因素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20-827.
|
[12] |
刘 红.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45-455.
|
[13] |
袁 静.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43-49.
|
[14] |
段凌云, 王张华, 李茂田, 潘建明, 陈中原, Yishiki Saito, Yutaka kanai.
长江口沉积物210Pb分布及沉积环境解释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14-522.
|
[15] |
谢小平, 王兆印, 沈焕庭.
长江口九段沙现代潮滩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66-573.
|
[16] |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19-227.
|
[17] |
韩晓非, 张卫国, 陈满荣, 俞立中.
长江口潮滩植物对沉积物铁的地球化学循环及磁性特征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95-499.
|
[18] |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高弯曲与低弯曲河流比较沉积学研究——以长江上、下荆江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27-232.
|
[19] |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33-239.
|
[20] |
朱筱敏, 信荃麟, 张晋仁.
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4, 12(2): 2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