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泉泉, 鲍志东, 肖毓祥, 陈建阳, 李忠诚, 王振军, 刘敏昭, 李卓伦, 许西挺, 操凡.
混合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53-1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40
|
[2] |
冉逸轩, 周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6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71-5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6
|
[3] |
何岸北, 胡煜昭, 任涛, 董传奇, 刘昌伟, 张宇寒.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克五段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45-2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8
|
[4] |
龚大兴, 郭佳, 罗俊峰, 岳相元, 周雄, 周家云.
川西马尔康—金川地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残留洋盆复理石建造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10-12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1
|
[5] |
徐伟, 李正宇, 刘艺萌, 刘军钊, 王启明.
渤中25-1油田沙三段重力流沉积模式及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57-5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5
|
[6] |
陈治军, 刘舵, 刘护创, 任来义, 韩伟, 高怡文, 赵春晨, 李科社.
银额盆地厚层粗碎屑岩沉积特征与地层沉积年代的厘定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68-48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8
|
[7] |
孙福宁, 杨仁超, 李冬月.
异重流沉积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52-4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3
|
[8] |
孙雨, 向尧, 马世忠, 李伟瑞, 贺子恩, 齐殿军.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25-73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3
|
[9] |
邹妞妞, 史基安, 张大权, 马崇尧, 张顺存, 鲁新川.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3): 607-6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9
|
[10] |
王星星, 朱筱敏, 张明君, 潘荣, 吴陈冰洁, 张久强.
洪浩尔舒特凹陷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68-57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5
|
[11] |
.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湖底扇的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18-227.
|
[12] |
陈贤良, 纪友亮, 杨克明, 刘君龙, 黄富祥, 赵春妮, 杨永, 李龙迪.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遂宁组洪水—漫湖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12-920.
|
[13] |
李祥辉.
深海沉积理论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77-86.
|
[14] |
张金亮 张鑫.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61-368.
|
[15] |
袁 静.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43-49.
|
[16] |
崔周旗, 李文厚, 吴健平, 李莉, 侯凤梅, 王海潮.
乌里雅斯太凹陷斜坡带湖底扇相砾岩体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勘探
. 沉积学报,
2005, 23(1): 21-28.
|
[17] |
陈洪德, 覃建雄, 田景春, 彭军, 侯中健.
右江盆地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15-220.
|
[18] |
董冬.
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单元的沉积序列和储集特征——以东营凹陷永安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66-571.
|
[19] |
朱筱敏, 信荃麟, 张晋仁.
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4, 12(2): 20-28.
|
[20] |
邓宏文, 钱凯.
关于间歇性涨缩湖盆沉积作用的几点认识(主要以柴达木盆地早第三纪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1987, 5(2): 9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