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靖, 李源遽, 李朋朋, 周世新, 陈克非, 张臣, 孙泽祥.
深层温压条件下有机酸热稳定性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4): 1047-10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3
|
[2] |
程熊, 侯读杰, 徐长贵, 王飞龙.
庙西凹陷严重生物降解原油序列中三环萜烷的异常分布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93-2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9
|
[3] |
郝乐伟.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第三系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34-743.
|
[4] |
刘绍军.
次生孔隙带预测新技术及其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07-216.
|
[5] |
詹兆文.
生物降解作用对辽河盆地原油中三芴系列相对组成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94-200.
|
[6] |
王作栋.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44-1249.
|
[7] |
黄文彪.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余油层次生孔隙预测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19-426.
|
[8] |
王作栋.
烃源岩中C19~C29甾烷系列和25降藿烷系列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0-185.
|
[9] |
王志勇.
吐哈盆地二叠系稠油成因、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87-794.
|
[10] |
窦启龙, 陈践发, 薛燕芬, 王杰, 段文标, 郭建军.
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42-547.
|
[11] |
陈传平, 梅博文.
油藏原油微生物降解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07-710.
|
[12] |
卢鸿, 彭平安, 徐兴友, 张林晔.
济阳拗陷特殊生物降解油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94-699.
|
[13] |
赵红静, 尹凡举, 张敏, 张春明, 梅博文.
利用芳烃化合物预测生物降解原油的粘度
. 沉积学报,
2002, 20(3): 515-518.
|
[14] |
汪双清, J.Rullktter, 王培荣.
绿河油页岩中的开链醇化合物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74-480.
|
[15] |
蔡春芳, 梅博文, 马亭, 赵红静, 方孝林.
塔里木盆地有机酸来源、分布及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03-109.
|
[16] |
薛莲花, 史基安, 晋慧娟.
辽河盆地沙河街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孔隙演化控制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02-109.
|
[17] |
史基安, 晋慧娟, 薛莲花.
长石砂岩中长石溶解作用发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4, 12(3): 67-75.
|
[18] |
汪本善, 张丽洁, 邢福健, 麦碧娴, 李汉城, 马万怡, 朱照璧, 程克明, 苏艾国.
泌阳盆地西北坡重油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03-111.
|
[19] |
黄永松, 傅家谟, 盛国英, 陈义贤, 李茂芬.
纯沥青质热解法研究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重油序列的原油对比
. 沉积学报,
1991, 9(S1): 67-74.
|
[20] |
陈斯忠, 裴存民, 张明辉.
珠江口盆地东部某单井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7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