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仲昭, 马志鑫, 张启跃, 文芠, 胡世学, 范可静, 蔡金君, 李润根.
云南罗平江边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古环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406-14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6
|
[2] |
李泯星, 屈海洲, 程曦, 杨迅, 杨东凡, 张本健, 张云峰, 李晓.
火山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10-8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8
|
[3] |
余关美, 时国.
贵阳地区下三叠统安顺组遗迹化石及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26-63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2
|
[4] |
宋慧波, 王芳, 胡斌.
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26-11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6
|
[5] |
宋慧波, 郭瑞睿, 王保玉, 胡斌.
华北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潜穴中碳酸盐岩微形体的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5): 797-808.
|
[6] |
刘群, 袁选俊, 林森虎, 王岚, 郭浩, 潘松圻, 姚泾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黏土岩分类和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16-1025.
|
[7] |
.
湘西北龙山、永顺地区龙马溪组潮控三角洲沉积的发现——志留纪“雪峰隆起”形成的新证据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68-477.
|
[8] |
张喜林.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 沉积学报,
2006, 24(1): 81-89.
|
[9] |
胡 平.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基准面旋回划分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78-386.
|
[10] |
贾炳文, 谷东起.
晋中冀西太原组中段火山事件层岩矿地化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85-91.
|
[11] |
岳文浙, 业治铮, 姜月华.
江苏晚白垩世赤山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7.
|
[12] |
杨子荣, 姜剑虹.
鹤岗盆地晚侏罗世石头河子组沉积环境及幕式聚煤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55-61.
|
[13] |
何海清.
浙江省栖霞组沉积微相、旋回、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75-83.
|
[14] |
舒小辛, 刘志伟, 王慧中, 刘传联, 陈东敬, 洪太原.
东营凹陷第三纪湖相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96-101.
|
[15] |
张鸿升, 许建国, 邓寅生, 叶育青, 李向阳, 王树庄, 董仁果.
山东聊城煤矿区太原组沉积环境与主采煤层的灰色预测
. 沉积学报,
1992, 10(4): 101-110.
|
[16] |
高仁祥.
川南地区下三叠统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1, 9(3): 50-58.
|
[17] |
史基安, 马宝林, 师育新.
新疆巴楚-柯坪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0, 8(4): 59-67.
|
[18] |
王云飞, 王苏民, 冯敏.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湖相隐藻层纹石岩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0, 8(4): 49-58.
|
[19] |
郑浚茂, 庞明.
石英砂岩的硅质胶结作用及其对储集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88, 6(1): 29-38.
|
[20] |
吴贤涛, 胡斌, 王观忠, 张国成.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浅海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 沉积学报,
1987, 5(4):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