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安文, 于海波, 刘朋波, 邓辉, 梁舒艺, 沈桐.
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凝析气田高蜡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774-17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2
|
[2] |
施振生, 邱振.
海相细粒沉积层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开发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81-1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7
|
[3]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沉积学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
[4] |
姜柳青, 汪卫国, 梁积伟, 戴霜, 蒋敏, 陶文星, 马晓军.
太平洋CC区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85-11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0
|
[5] |
刘杰, 孙美静, 高红芳, 李学杰.
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55-1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6
|
[6] |
徐永强, 何永宏, 仲向云, 马静, 陈霖, 焦军, 朱玉双.
特低渗岩性油藏间连通性表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3): 623-6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0
|
[7] |
庞谦, 李凌, 胡广, 谭秀成, 马腾, 赵东方, 芦飞凡, 陈虹宇, 熊鹰.
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17, 35(4): 681-6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3
|
[8] |
张婷, 王作栋, 钱宇, 王永莉, 王晓锋, 李晓斌.
长直链烷基苯及其异构体母质来源研究及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43-8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8
|
[9] |
韩元红, 李小燕, 王琪, 郝乐伟, 田兵, 马晓峰, 朱军, 廖朋, 吉鸿杰, 马东旭.
青海湖水动力特征对滨湖沉积体系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5, 33(1): 97-10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0
|
[10] |
.
南堡凹陷潜山原油特征与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76-384.
|
[11] |
.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64-974.
|
[12] |
罗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04-409.
|
[13] |
孙 雨.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0-768.
|
[14] |
李 红.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特低渗岩性油藏储层地质建模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54-960.
|
[15] |
薛清太.
低渗透砂岩油藏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14-418.
|
[16] |
张小莉.
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89-293.
|
[17] |
操应长.
断陷湖盆中强制湖退沉积作用及其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84-90.
|
[18]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9] |
王立武, 李建忠, 王兆云, 卢宗盛.
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前缘带演变及其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04-408.
|
[20]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