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07-919.
引用本文: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07-919.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Basin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907-919.
Citation: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Basin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907-919.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TE121.3+4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Basin Processes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有长达3千余千米的台地边缘带。通过综合大量的地震、钻井及野外剖面的分析,奥陶纪碳酸盐岩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复合(二级)层序。它们均显示出从上超的水进沉积到进积或加积的高位域的沉积结构。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10个沉积层序或三级层序。它们的组合和分布决定着碳酸盐台地沉积层序结构的基本特征。沉积层序的水进早期或高位域晚期以颗粒灰岩、生物灰岩等沉积相组合为主;而水进期或高位域早期则以泥晶—粉晶灰岩、簿层白云质灰岩等沉积相组合为主。古地貌恢复并结合钻井资料的沉积相分析揭示出,盆地东北部早、中奥陶世的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分布受到满加尔深水凹陷的边缘斜坡带古构造地貌的控制,形成一向西凸的弧形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沿台地边缘发育有礁—滩沉积复合体。中奥陶世的构造古地理变革使盆内的碳酸盐岩台地分异成塔中、塔北、塘南等多个孤立台地,并由深水、半深水的凹陷所分隔。台地边缘的发育和分布常受古隆起边缘的控制。沿台地边缘的礁、滩相带为重要的有利储集层发育带。中奥陶统中央隆起带缺失中奥陶世早期和晚奥陶世早期沉积,并形成了大范围分布的喀斯特岩溶不整合面。喀斯特岩溶体系以发育垂向的、由断裂控制的串珠状洞穴和多层状分布的岩溶洞穴为特征。
         跨盆地不同构造带的井—震结合解释剖面的追踪对比表明,盆内与二级、三级层序对应的海进—海退旋回是同时变化的,并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可对比。这反映出盆地范围的或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沉积旋回结构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盆地西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碳、氧同位素分析也为海平面变化的旋回结构分析提供了制约。主要海平面下降期的氧同位素δ18O都发生了明显的正偏。盆内晚奥陶世的海平面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晚奥陶世中期海平面的上升导致了盆内碳酸盐岩台地的总体淹没。
  • [1] 李森, 梁杰, 廖晶, 龚建明, 张银国, 陈建文, 孙晶, 王建强, 袁勇, 杨传胜, 李章鹏.  印度扇近海盆地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25, 43(2): 622-6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9
    [2] 王文博, 傅恒, 闾廖然, 朱梦琦, 陈康, 张智南, 刘鑫北, 熊锐, 王荣刚, 周杨.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模式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451-14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8
    [3] 韩杰, 吴萧, 潘文庆, 江杰, 张敏.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乌什露头区奥陶系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64-77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5
    [4]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组合及展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18-428.
    [5]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6]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7]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8] 高志前.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样式及其沉积响应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9-27.
    [9] 魏国齐, 贾承造, 宋惠珍, 施央申, 卢华复, 李亚红.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沉积模式与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08-413.
    [10] 王维纲, 吕炳全.  小尺度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分析——塔里木盆地桑塔木断垒带奥陶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24-2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48
  • HTML全文浏览量:  37
  • PDF下载量:  84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10-10

目录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

    • 中图分类号: TE121.3+4

    摘要: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有长达3千余千米的台地边缘带。通过综合大量的地震、钻井及野外剖面的分析,奥陶纪碳酸盐岩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复合(二级)层序。它们均显示出从上超的水进沉积到进积或加积的高位域的沉积结构。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10个沉积层序或三级层序。它们的组合和分布决定着碳酸盐台地沉积层序结构的基本特征。沉积层序的水进早期或高位域晚期以颗粒灰岩、生物灰岩等沉积相组合为主;而水进期或高位域早期则以泥晶—粉晶灰岩、簿层白云质灰岩等沉积相组合为主。古地貌恢复并结合钻井资料的沉积相分析揭示出,盆地东北部早、中奥陶世的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分布受到满加尔深水凹陷的边缘斜坡带古构造地貌的控制,形成一向西凸的弧形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沿台地边缘发育有礁—滩沉积复合体。中奥陶世的构造古地理变革使盆内的碳酸盐岩台地分异成塔中、塔北、塘南等多个孤立台地,并由深水、半深水的凹陷所分隔。台地边缘的发育和分布常受古隆起边缘的控制。沿台地边缘的礁、滩相带为重要的有利储集层发育带。中奥陶统中央隆起带缺失中奥陶世早期和晚奥陶世早期沉积,并形成了大范围分布的喀斯特岩溶不整合面。喀斯特岩溶体系以发育垂向的、由断裂控制的串珠状洞穴和多层状分布的岩溶洞穴为特征。
         跨盆地不同构造带的井—震结合解释剖面的追踪对比表明,盆内与二级、三级层序对应的海进—海退旋回是同时变化的,并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可对比。这反映出盆地范围的或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沉积旋回结构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盆地西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碳、氧同位素分析也为海平面变化的旋回结构分析提供了制约。主要海平面下降期的氧同位素δ18O都发生了明显的正偏。盆内晚奥陶世的海平面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晚奥陶世中期海平面的上升导致了盆内碳酸盐岩台地的总体淹没。

    English Abstract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07-919.
    引用本文: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的层序结构演化及其对盆地过程的响应[J].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07-919.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Basin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907-919.
    Citation: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Basin Process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5): 907-9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