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庆华, 刘行军, 柳益群, 周鼎武, 杨开艳, 王贵文, 张洋洋, 陈朕, 刘亮.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碳酸质喷积岩初探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22-12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5
|
[2] |
兰浩翔, 伏美燕, 邓虎成, 雷涛, 吴冬, 胥旺, 李依林.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储层类型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609-16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1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贾浪波, 钟大康, 孙海涛, 严锐涛, 张春林, 莫午零, 邱存, 董媛, 李兵, 廖广新.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沉积物物源探讨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087-11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4
|
[5] |
梁飞, 黄文辉, 牛君.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42-153.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6
|
[6] |
李华, 何幼斌, 黄伟, 刘朱睿鸷, 张锦.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及其与古环境关系——以陕西富平赵老峪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83-4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1
|
[7] |
王峰, 刘玄春, 邓秀芹, 李元昊, 田景春, 李士祥, 尤靖茜.
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65-127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7
|
[8] |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416-4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21
|
[9] |
.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86-1097.
|
[10] |
丁晓琪.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储层成岩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1): 97-104.
|
[11] |
贺静.
物源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x长6砂岩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1): 80-87.
|
[12] |
周进高.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1, 29(1): 64-71.
|
[13] |
孙敏卓.
柴达木盆地涩北1井钙质泥岩饱和烃微生物作用的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6-190.
|
[14] |
李元昊.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震积岩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72-779.
|
[15] |
叶黎明.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海相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02-210.
|
[16] |
郭彦如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84-391.
|
[17]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8] |
侯方浩, 方少仙, 董兆雄, 赵敬松, 卢蜀秀, 吴诒, 陈娅娜.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06-112.
|
[19] |
邸领军, 杨承运, 杨奕华, 冀小林, 包洪平.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溶斑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60-265.
|
[20] |
许玩宏, 张忠英, 沈平, 孟仟祥.
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 沉积学报,
1997, 15(3): 7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