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J]. 沉积学报,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引用本文: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J]. 沉积学报,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ZHANG ChangMin, ZHU Rui, ZHAO Kang, HU Wei, YIN YanShu, LI ShaoHua, YIN TaiJu. From End Member to Continuum:Review of fluvial facies model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Citation: ZHANG ChangMin, ZHU Rui, ZHAO Kang, HU Wei, YIN YanShu, LI ShaoHua, YIN TaiJu. From End Member to Continuum:Review of fluvial facies model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094,4130209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7-002-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昌民,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E-mail:zcm@yangtzeu.edu.cn

  • 中图分类号: P512.2

From End Member to Continuum:Review of fluvial facies model research

Fund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772094, No.41302096;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No. 2016ZX05027-002-007
  • 摘要: 从河道类型的划分、河床演变与河型转换、河道沉积与河流砂体的建筑结构要素、河漫滩沉积、季节性河流与分支河流体系、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河流沉积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近十年来河流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工程师认识到河道形态是连续可变的,而不是只有4~40多个端点类型。河床的演变受河床比降、流量变幅、河岸沉积物粒度构成、气候、植被以及构造沉降速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垂向剖面分析法难以对古河流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运用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重建河道内大型底形的地貌形态是河型判别和河流相模式重建的正确方法。河漫滩是河流沉积事件记录最为齐全的部位,对河漫滩、天然堤和泛滥平原沉积层序的研究能够揭示更多古河流沉积过程以及古环境、古气候和古生物方面的信息。对季节性河流、受季风强烈影响地区的河流、以及不同气候带河流所发育的独特沉积构造和建筑结构要素的研究不断增加。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也得到不少质疑。我国学者应当注重对现代河流地貌形态和沉积过程的观察,把河床演变学的定量方法与沉积学的观点、理论和资料相结合,利用露头、三维地震资料和探地雷达技术建立河流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古河流河漫滩和泛滥平原的沉积过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加强对不同构造和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的差异性研究,不断发展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加强河流沉积学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河流沉积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支撑,为推动国际河流沉积学发展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 [1] 谈明轩, 吴峰, 马皓然, 付奕霖, 张旭, 崔浩楠.  海底扇沉积相模式、沉积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35-4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4
    [2] 彭旸, 龚承林, 李顺利.  河流—波浪—潮汐混合作用过程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4): 957-9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4
    [3] Henry W. Posamentier, Venkatarathnam Kolla, 刘化清.  深水浊流沉积综述 . 沉积学报, 2019, 37(5): 879-9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9
    [4] 鲜强, 马培领, 吕东, 王祖君, 吕海清, 梁国平, 李梁, 刘士靖, 陈怡仁, 毕姣莹.  河道发现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勘探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233-12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8
    [5] 高志勇, 石雨昕, 毛治国, 冯佳睿, 崔京钢.  河流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综述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097-110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2
    [6] 马腾, 谭秀成, 李凌, 曾伟, 金民东, 罗冰, 洪海涛, 胡平.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特征与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16, 34(1): 33-4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3
    [7] 刘若涵, 王明, 姜在兴, 杨伟利.  塔河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26-3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1
    [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辫状河沉积模式探讨——以七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辫状河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2, 30(2): 264-273.
    [9] 袁静.  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25.
    [10] 冯建伟.  河流储层建筑结构要素的定量识别——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07-213.
    [11] 张枝焕.  天津地区河流沉积物中中等分子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32-639.
    [12] 张昌民, 张尚锋, 李少华, 淡卫东, 侯路.  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 . 沉积学报, 2004, 22(2): 183-192.
    [13]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19-227.
    [14] 王随继, 任明达.  根据河道形态和沉积物特征的河流新分类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40-246.
    [15] 张福明, 李洪奇, 邵才瑞, 白彦彬, 张巨兴, 曹峰, 王占忠, 焦翠华.  神经网络和分形几何方法在识别测井沉积微相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62-66.
    [16] 邵树勋.  民和盆地窑街地区上侏罗统沉积相的马尔可夫链数学模拟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27-131.
    [17] 侯会军, 王伟华, 朱筱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41-47.
    [18] 张昌民, 徐龙, 林克湘, 刘怀波, 裘亦楠.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 沉积学报, 1996, 14(4): 70-76.
    [19] 张昌民.  现代荆江江心洲沉积 . 沉积学报, 1992, 10(4): 146-153.
    [20] 崔之久, 熊黑钢.  泥石流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8-14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6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96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2-07
  • 修回日期:  2017-06-16
  • 刊出日期:  2017-10-10

目录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094,4130209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7-002-007)
      作者简介:

      张昌民,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E-mail:zcm@yangtzeu.edu.cn

    • 中图分类号: P512.2

    摘要: 从河道类型的划分、河床演变与河型转换、河道沉积与河流砂体的建筑结构要素、河漫滩沉积、季节性河流与分支河流体系、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河流沉积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近十年来河流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工程师认识到河道形态是连续可变的,而不是只有4~40多个端点类型。河床的演变受河床比降、流量变幅、河岸沉积物粒度构成、气候、植被以及构造沉降速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垂向剖面分析法难以对古河流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运用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重建河道内大型底形的地貌形态是河型判别和河流相模式重建的正确方法。河漫滩是河流沉积事件记录最为齐全的部位,对河漫滩、天然堤和泛滥平原沉积层序的研究能够揭示更多古河流沉积过程以及古环境、古气候和古生物方面的信息。对季节性河流、受季风强烈影响地区的河流、以及不同气候带河流所发育的独特沉积构造和建筑结构要素的研究不断增加。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也得到不少质疑。我国学者应当注重对现代河流地貌形态和沉积过程的观察,把河床演变学的定量方法与沉积学的观点、理论和资料相结合,利用露头、三维地震资料和探地雷达技术建立河流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古河流河漫滩和泛滥平原的沉积过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加强对不同构造和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的差异性研究,不断发展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加强河流沉积学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河流沉积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支撑,为推动国际河流沉积学发展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English Abstract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J]. 沉积学报,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引用本文: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J]. 沉积学报,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ZHANG ChangMin, ZHU Rui, ZHAO Kang, HU Wei, YIN YanShu, LI ShaoHua, YIN TaiJu. From End Member to Continuum:Review of fluvial facies model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Citation: ZHANG ChangMin, ZHU Rui, ZHAO Kang, HU Wei, YIN YanShu, LI ShaoHua, YIN TaiJu. From End Member to Continuum:Review of fluvial facies model research[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