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岸北, 胡煜昭, 任涛, 董传奇, 刘昌伟, 张宇寒.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克五段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45-2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8
|
[2] |
陶金雨, 张昌民, 郭旭光, 朱锐, 潘进, 唐勇.
磨圆度定量表征在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判别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56-9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1
|
[3] |
蒋庆平, 孔垂显, 李维锋, 邱子刚, 卢志远, 常天全, 刘凯, 陈栋梁, 李胜, 袁晓光.
陆相湖盆大型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23-9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9
|
[4] |
王越.
新疆塔尔朗沟剖面中二叠统扇三角洲混合沉积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22-9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90
|
[5] |
高志勇, 石雨昕, 周川闽, 冯佳睿, 翟羿程, 樊小容.
砾石分析在扇三角洲与湖岸线演化关系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周缘百口泉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50-5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5
|
[6] |
印森林, 刘忠保, 陈燕辉, 吴小军.
冲积扇研究现状及沉积模拟实验——以碎屑流和辫状河共同控制的冲积扇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0-2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2
|
[7] |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沉积体系配置及有利相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20-12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1
|
[8] |
赖海成, 李志忠, 靳建辉, 邓涛, 姜锋, 于晓莉, 苑秀全, 申健玲, 龚松柏.
基于GPR图像的福建海坛岛北部海岸冲积扇沉积构造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45-6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4
|
[9] |
刘磊, 钟怡江, 陈洪德, 王峻.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70-11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0
|
[10] |
邹妞妞, 史基安, 张大权, 马崇尧, 张顺存, 鲁新川.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3): 607-6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9
|
[11] |
赵俊青, 纪友亮, 夏斌, 张善文, 刘宝明.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02-309.
|
[12] |
鄢继华, 陈世悦, 程立华.
扇三角洲亚相定量划分的思考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43-448.
|
[13] |
高剑波, 钟建华, 徐小林, 温志峰, 黄立功, 刘云田, 江波.
阿尔金断裂为边界的盆地斜坡带扇三角洲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06-215.
|
[14] |
郭建华, 朱美衡, 杨申谷, 刘辰生.
辽河盆地曙一区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67-372.
|
[15] |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贾爱林.
扇三角洲形成过程及演变规律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21-526.
|
[16] |
吴智勇, 郭建华, 吴东胜, 何宏.
东濮断陷湖盆下第三系沙二段的冲积扇沉积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49-453.
|
[17] |
李文厚.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的扇三角洲沉积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50-154.
|
[18] |
刘志飞, 王成善.
西藏日喀则地区早白垩世恰布林组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
. 沉积学报,
1998, 16(3): 6-13.
|
[19] |
顾家裕, 何斌.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三叠系扇三角洲沉积与储集层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2): 54-62.
|
[20] |
柯保嘉, 陈昌明, 陈志明, 汪寿松, 姜好仁, 惠斌耀.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砾质冲积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3): 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