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邵俊哲, 李阳, 吴楠, 冯文杰, 魏薇.
基于机器学习的海陆过渡环境中陆源有机质分布预测模型——从沉积模拟实验到地质应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6
|
[2] |
吴嘉, 王远, 齐雯, 师生宝, 姜福杰, 张春林.
后生作用中膏岩对芳烃分布的影响及地化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401-14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2
|
[3] |
王泽唐, 王超勇, 董再田, 朱昱璇.
四川盆地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碳硫同位素分馏动力学模型构建
. 沉积学报,
2024, 42(6): 2054-20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36
|
[4] |
栾国强, 董春梅, 马存飞, 林承焰, 张津营, 吕夏霏, Muhammad Aleem Zahid.
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成岩作用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208-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8
|
[5] |
董春梅, 马存飞, 栾国强, 林承焰, 张宪国, 任丽华.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53-106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1
|
[6] |
.
碳酸盐岩系有机氮与无机氧热化学交换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80-1189.
|
[7] |
.
煤岩、泥岩密闭体系下热解产物特征及动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90-1198.
|
[8] |
王秀红.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天然气生成机理与化学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25-530.
|
[9] |
范 明.
不同岩石中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成气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74-777.
|
[10]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6): 917-922.
|
[11]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17-922.
|
[12] |
冯子辉, 迟元林, 杜洪文, 霍秋立, 侯读杰.
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2002, 20(3): 505-509.
|
[13] |
刘全有, 刘文汇, 秦胜飞, 孟仟祥, 王万春.
煤岩及煤岩加不同介质的热模拟地球化学实验——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以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65-468.
|
[14] |
段毅, 周世新.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地球化学研究──Ⅰ.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32-835.
|
[15] |
王震亮, 陈荷立.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05-108.
|
[16] |
卢双舫, 陈昕, 付晓泰.
台北凹陷煤中有机质的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26-129.
|
[17] |
李术元, 郭绍辉, 徐红喜, 王剑秋.
烃源岩热解生烃动力学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38-141.
|
[18] |
卢双舫, 王子文, 付晓泰, 王振平.
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及其在热史恢复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4): 24-30.
|
[19] |
刘洛夫, 王伟华, 李术元.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47-150.
|
[20] |
耿安松, 傅家谟, 盛国英, 刘德汉, 陈义贤.
一种特殊的陆相生油岩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2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