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振, 马志鑫, 刘伟, 凌云.
重庆秀山小茶园地区南华纪大塘坡组沉积环境与锰矿产出规律
. 沉积学报,
2021, 39(3): 515-5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9
|
[2] |
谢小平, 李姝臻, 鲁宁, 王永栋, 席书娜.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93-5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4
|
[3] |
陈留勤, 李鹏程, 郭福生, 刘鑫, 李馨敏.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沉积相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7-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8
|
[4] |
黄乐清, 黄建中, 罗来, 王先辉, 刘耀荣, 梁恩云, 马慧英.
湖南衡阳盆地东缘白垩系风成沉积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35-7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3
|
[5] |
刘若涵, 王明, 姜在兴, 杨伟利.
塔河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26-3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1
|
[6] |
王长征, 胡斌, 杨凯.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07-1015.
|
[7] |
钟大康.
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14-621.
|
[8] |
景山.
辽西建昌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沉积环境分析及盆地演化初探
. 沉积学报,
2009, 27(4): 583-591.
|
[9] |
马洪.
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下白垩统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4): 592-605.
|
[10] |
岳信东.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沉积相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93-601.
|
[11] |
唐洪三.
合肥盆地白垩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82-993.
|
[12] |
王 锋.
阿曼Daleel油田下白垩统Shuaiba组上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7, 25(2): 192-200.
|
[13] |
卓弘春.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29-38.
|
[14] |
梁俊红.
辽西义县盆地义县组底部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45-553.
|
[15] |
谢小平, 佟再三, 沈焕庭.
甘肃景泰红水堡晚石炭世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81-390.
|
[16] |
林春明, 宋宁, 牟荣, 赵彦彦, 汪亚军, 杨德洲.
江苏盐阜拗陷晚白垩世浦口组沉积相与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53-559.
|
[17] |
王冠民.
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多巴组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49-354,368.
|
[18] |
岳文浙, 业治铮, 姜月华.
江苏晚白垩世赤山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7.
|
[19] |
王新民, 宋春晖, 师永民, 晁吉俊, 武安斌.
青海湖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57-162.
|
[20] |
符文侠.
第四纪以来辽东湾滨岸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 沉积学报,
1989, 7(1): 127-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