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思钟, 刘德勋, 张磊夫, 邱振, 王以城, 封从军, 孙萌思.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页岩岩相与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22, 40(1): 47-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8
|
[2] |
高志勇, 石雨昕, 周川闽, 冯佳睿, 翟羿程, 樊小容.
砾石分析在扇三角洲与湖岸线演化关系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周缘百口泉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50-5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5
|
[3] |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沉积体系配置及有利相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20-12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1
|
[4] |
杨仁超, 金之钧, 孙冬胜, 樊爱萍.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异重流沉积新发现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0-2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2
|
[5] |
刘磊, 钟怡江, 陈洪德, 王峻.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70-11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0
|
[6] |
邹妞妞, 史基安, 张大权, 马崇尧, 张顺存, 鲁新川.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3): 607-6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9
|
[7] |
刘群, 袁选俊, 林森虎, 王岚, 郭浩, 潘松圻, 姚泾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黏土岩分类和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16-1025.
|
[8] |
.
深水块状砂岩碎屑流成因的直接证据:“泥包砾”结构——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研究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11-622.
|
[9]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岩相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8-938.
|
[10] |
付锁堂.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厚层砂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81-1089.
|
[11] |
李元昊.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震积岩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72-779.
|
[12] |
罗 忠.
层序界面对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河露头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03-914.
|
[13] |
吉利明.
陇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油源岩发育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26-431.
|
[14] |
李维锋, 何幼斌, 彭德堂, 王方平, 刘学锋.
新疆尼勒克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12-516.
|
[15] |
周丽清, 吴胜和, 熊琦华, 马晓芬, 郭燕华, 林双运.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8-252.
|
[16] |
李维锋, 高振中, 彭德堂, 王成善.
库车坳陷中生界三种类型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30-434.
|
[17] |
刘志飞, 王成善.
西藏日喀则地区早白垩世恰布林组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
. 沉积学报,
1998, 16(3): 6-13.
|
[18] |
李文厚, 林晋炎, 袁明生, 王武和.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两种粗碎屑三角洲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13-121.
|
[19] |
于兴河, 王德发, 孙志华.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
. 沉积学报,
1995, 13(1): 48-58.
|
[20] |
顾家裕, 何斌.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三叠系扇三角洲沉积与储集层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2): 5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