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西沙石岛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灰岩的沉积构造和相模式
业治铮, 何起祥, 张明书, 韩春瑞, 李浩, 吴健政, 鞠连军
1985, 3(1): 1-15.
摘要:
引言 西沙宣德群岛中的石岛,出露一套石化了的晚更新世生物砂屑灰岩。岩石呈颗粒支撑结构,由与珊瑚礁有关的生物砂屑组成。颗粒圆度高,分选中等到良佳。其中珊瑚藻屑占一半,珊瑚碎屑约占1/3,其它组分有棘皮动物、介类及有孔虫的骨屑。胶结物为簇状丛生的方解石,孔隙中央部分,方解石常具镶嵌结构。
用于沉积盆地分析的古环境图
黄家福, 杨士恭, 程守田, 赵根榕, 李思田
1985, 3(1): 16-28.
摘要:
盆地分析是著名的沉积学家P.E.波特(Potter)与F.J.裴蒂庄(Pettijohn)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沉积盆地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沉积学分支学科[6]。这一学科的近代发展趋势则不局限于对盆地内沉积充填的研究,而是与构造研究愈来愈紧密地结合。其基本思想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分析盆地的地层格架和构造格架、沉积环境以及煤和石油等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3][4]。在研究中注意各项地质特征的演化,并通过分析和类比建立各种类型盆地的沉积模式,为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盆地分析如同地质学的大多数领域一样,首先是以充分的野外地质观察为基础,并在进一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用一整套图件综合反映研究成果,如地层厚度图、岩相图、沉积断面图、沉积物分散类型和古流向图等。
首届盐类沉积学术会议在著名盐都——自贡召开
杨世倬
1985, 3(1): 28-28.
摘要:
建国以来首次盐类沉积学术会议于1984年11月18日至22日在我国著名盐都—四川自贡胜利召开。此次会议系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作全国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创议联合召开的。会议得到了化工部地质研究院及地矿部第二地质大队的积极支持。自贡市政府、科委、科协为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许多帮助。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和全体与会代表的通力合作,使得这次会议得以顺利完成原定的各项要求。
沉积磷块岩结构类型、成因及成矿阶段
刘魁梧
1985, 3(1): 29-41.
摘要:
磷块岩的岩石类型和成矿阶段划分是磷块岩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早在50年代后期,叶连俊等人就对磷块岩及其分类进行过研究[1],随着沉积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碳酸盐岩研究的进展,磷块岩岩石学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磷块岩分类从矿体形态(层状、透镜状、结核状)、大地构造(地台型、地槽型)等分类走向了结构成因分类。在这方面,工作较多,较系统的有美国的S.R.Riggs和法国的M.S1ansky[9][10]。我国的孙枢、陈其英、赵东旭[2][3]及孟祥化[4]、周茂基[5]、东野[6]等人也先后对磷块岩的结构成因类型进行过研究。这些研究给磷块岩的分类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对《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一书的评述
刘宝珺
1985, 3(1): 41-41.
摘要:
该书由原地矿部石油海洋局关士聪总工程师领导的编写组编著,全书包括文字论述、图(21幅)以及图幅说明等内容。 作者根据大量区测资料和油气勒探资料,采用了上千条剖面及重点地区的微相分析材料,参阅了国内外近期有关论著,结合我国古海域沉积相特征,提出了中国晚元古代至三叠纪海域沉积环境综合模式,根据大量室内测试分析数据,对各地质时代沉积岩层的生油和储集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海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
潮湿气候下天然水中铀的迁移形式和沉淀富集条件的探讨
程汝楠, 尹金双
1985, 3(1): 42-53.
摘要:
本文以华南早第三纪含煤碎屑岩型铀矿床为例,研究了矿床表生带天然水中铀和有机质的关系。 А.И盖尔曼诺夫等人在研究干旱气候条件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时,曾提出在该矿床的舌状强氧化前锋,水强烈富集铀,以含铀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出现,有机质中含铀48-86%,甚至达100%。而在还原带中,水中的铀以无机化合物形式为主,含铀68-81%。但该研究只限于水中有机质富集铀的数量,并未说明铀与有机质呈什么形式结合。另一些研究者又只考虑到有机质与UO22+结合的问题。众所周知,地下水是一个具有复杂组分的天然体系,UⅥ在该体系中可以有各种各样存在形式的机率:如UO2OH+、UO2(Co3)2(H2O)22-、UO2(C03)34-、UO2SO4、UO2(SO4)22-、UO2(S04)34-以及UO2Cl+等。因此,在研究天然水体系中溶解腐殖酸结合铀时,必须要考虑它结合的是什么形式的铀,才能合理地评价天然水中溶解有机质对铀的迁移富集作用。
秦岭凤太矿田层控铅锌矿床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杨锦源, 张四喜
1985, 3(1): 54-62.
摘要:
凤太矿田,位于秦岭中段,陕西省凤县至太白一带。西接“西成矿田”;东邻“柞山矿田”。属秦岭泥盆系多金属、铁成矿带的一部分。本区铅锌矿产丰富,已经发现矿床、矿点数十处,其中大中型矿床四处。对于矿床成因,前人多认为属“中低温热液矿床”。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凤太矿田内之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岩段与星红铺组地层界面附近,严格受此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形态多呈层状、似层状分布,沿走向和倾向均较稳定,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多呈整合接触;矿石中矿物组份简单,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矿石中见有浸染状、胶状、条带状、细纹状等原生沉积作用所形成之构造残余;矿田内岩浆岩不发育,而且矿体空间分布和岩浆岩无明显的直接联系。因此,目前认为应属层控铅锌矿床。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在此认识的指导下,经过四年来的找矿实践,使原来四个中小型矿床发展成为四个大中型矿床,储量成倍增长,并在矿田内划分了七个矿化带,使找矿远景不断扩大。为了查明层控铅锌矿床形成规律,我们试图对主要含矿层位-一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岩段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以总结规律,继续扩大找矿效果。
一部岩相古地理图的新著——《中国海陆变移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一书评介
江涛
1985, 3(1): 62-62.
摘要:
《中国海陆变迁海城沉积相与油气》一书系继刘鸿允先生《中国古地理图》之后,又一本中国古地理图方面的的专著,作者关士聪先生等在博采国内外名家的岩相古地理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了统一的中国海城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岩相剖面资料,编制了二十幅晚元古代至三叠纪的海陆分布及海城沉积相图,五幅早寒武世至晚三叠世的海陆变迁图,并附有相应的文字说明。本书有下列特色: 1.充分吸收了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在研究碳酸盐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威尔逊的沉积相模式,但又克服了这个模式的局限,把威尔逊的相模式放在全球海城地理环境的背景上加以扩充和深化,吸收了无障壁海的陆缘沉积相模式,浊流模式,以及近年来我国岩相古地理工作者所发现和查明的凹槽台地相(又称台沟相等等),这个模式基本上概括了自然界各种千差万别的海城岩相带,为本岩相古地理图的阅读和应用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
华北地台东部中寒武世张夏期附枝藻(Epiphyton)灰岩及古地理
张俊明, 周仰康, 王宗哲
1985, 3(1): 63-70.
摘要:
近年来,笔者在研究华北地台东部地区寒武纪沉积环境的野外考察中,发现本区中寒武统张夏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有厚层块状附枝藻灰岩。它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中部地区,辽宁省复县,吉林省浑江市和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张夏组下部和上部。在长清县崮山镇,泗水县和辽宁省复县长兴岛、磨盘山一带张夏组中部也有分布。 附枝藻灰岩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南极洲的寒武纪地层中均有分布。在我国,除华北地台东部张夏期碳酸盐岩地层中有分布外,杨子地台边缘的黔东、湘西一带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中寒武统也有发育。由于该类藻灰岩分布广泛,引人注目,具一定的古地理环境意义。本文主要叙述山东省长清县以东地区以及辽宁省复县一带的附枝藻灰岩特征和古地理环境意义。
川东中石炭世黄龙期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陈宗清
1985, 3(1): 71-80.
摘要:
前言 川东中石炭统黄龙组主要为潮坪沉积,自1977年以来,已先后发现6个气田和6个含气地区,是四川地区天然气的主要产层之一。几年来的勘探实践证明,勘探的关键除圈闭与保存条件外,还和沉积相带的展布有密切关系,气田几乎全分布在潮间带准同生白云岩中。 加里东期末,川东地区上升为陆,志留系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泥盆纪时,海水由鄂西侵漫川东部分地区。柳江运动后,泥盆纪海水撤出,川东地区志留系继续遭到剥蚀,致一般无上志留统;同时泥盆系也遭到一定剥蚀,其残存边界约在川鄂边界一带,其古地形-地质概貌是,西高东低,地层西老东新。
蒙脱石的成岩演变与石油的初次运移
王行信
1985, 3(1): 81-91.
摘要:
自从鲍尔斯提出成岩过程中蒙脱石脱水对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性以后,许多学者对成岩过程中蒙脱石的脱水反应特征及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一般认为成岩过程中蒙脱石的脱水为石油初次运移创造了下列有利条件: 1.提供水介质来源; 2.重新产生孔隙度; 3.促进泥岩异常高压带的形成; 4.由于蒙脱石层间水的加入,提高了烃类和脂肪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促进了石油的运移。 成岩过程中蒙脱石析出层间水只是蒙脱石成岩演变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以脱水量的多少和烃类在水中溶解度的概念来评价蒙脱石的成岩演变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够的。 关于松辽盆地白垩系泥岩粘土矿物成岩演变特征与有机变质作用和油气分布的关系,可参阅作者的有关论文[1][2],这里不再赘述。
生油岩中汞分布的初步研究
涂修元
1985, 3(1): 92-98.
摘要:
生油岩中汞的分布与有机碳及其它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关系,有可能使汞成为研究生油岩的一个指标。本文拟简述生油岩中汞的测定方法,并对已测得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探讨。
枫江溪矿区煤层硅质煤核成因及其环境的探讨
邱明, 童玉明, 姚念民, 李中明
1985, 3(1): 99-110.
摘要:
近年来,笔者在湖南邵阳枫江溪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上段煤层中发现了大量硅质煤核。它是煤层对比的良好标志,探索成煤环境的重要依据,在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田开发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大地构造学和地层学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
安延恺
1985, 3(1): 111-119.
摘要:
前言 根据近三十年来从事历史大地构造学及地层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得到的启示,深感两者对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利用历史大地构造学有关原则进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应当认为是当前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其基础则建立在新全球构造观点上。即运用地史期间古板块的离散与聚敛或漂移以及古地磁极移动和古气候带的变迁等基本特征来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并了解有关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看来与根据以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为基础的岩相、古地理研究矛盾并不大,而且将起到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实际上,两者经历着殊途同归的过程。
计算机绘制砾向组构等密图
赵镇, 艾南山
1985, 3(1): 120-127.
摘要:
一、引言 组构一词,源于德文Gefüge,为C.F.瑙曼(Nauman)1850年首先使用,后山德尔(Sander)1911年对它作了精确定义[5],它是指对岩石成分或岩石构造空间位置的非成因的几何描述。山氏认为,组构要素是它所经历过的最近一次运动的图解。因而这种非成因的描述,自然可以作为判断成因的手段,按此定义,沉积砾石的砾向,亦是一种组构,可称之为“砾向组构”。它的组构要素,倾向和倾角,也会是它们的沉积环境,即沉积动力条件的一种反映。自本世纪四十年代初,C.D.霍尔莫斯(Holmes)将组构的方法应用于沉积物砾向研究以来[6],砾向的组构分析,已成为沉积物研究的常用方法。
砂的中值粒径与分选系数的经验关系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反映
蒋信忠
1985, 3(1): 128-137.
摘要:
用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推论沉积环境的双变量法中,探讨中值粒径(或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或标准差)的经验关系是一个方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为散点图的形式,如鲁欣(1952),弗里德曼(Friedman, G.M,1961、1968)、莫伊欧拉与韦塞(Moiola and Weiser,1968),布勒与梅曼斯的工作。本文通过对几种成因类型砂的分选系数σ与中值粒径Md的沿程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分析,为推论沉积环境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