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9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湖泊三角洲的地层模式和骨架砂体的特征
梅志超, 林晋炎
1991, 9(4): 1-11.
摘要:
大型湖泊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淡水或微咸水湖的滨岸地带。湖泊三角洲的突出特征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沉积不发育.笔者按地层特征将湖泊三角洲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缺乏完整进积序列的薄的浅水台地型三角洲,另一种是进积序列较完整的巨厚的深水盆地型三角洲。前者发育在基底稳定.水深很浅的滨岸带,后者是三角洲推进到有巨厚泥质充填物的深盆地区的产物。在大型湖盆中,随着盆地的充填作用,三角洲体系可以在空间上从“浅水”型向“深水”型过渡,在时间上从“深水”型向“浅水”型连续地演变。
我国沿岸晚第四纪砂坝-泻湖体系的沉积模式
李从先, 陈刚, 王平
1991, 9(4): 12-19.
摘要:
我国沿岸晚第四纪砂坝-泻湖体系可以分为海侵型、海退型、稳定型和局部海侵型,其理想分布模式为:海侵型分布于大陆架至冰后期最大海侵线之间的沉积层下部;海退型形成于最大海侵线至现代海岸线之间全新世沉积层上部;稳定型则出现在最大海侵线附近的狭窄地带。我国海岸线通过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沉降带接受大量河流输沙,为多种砂坝—泻湖沉积体系准备了条件.隆起带沿岸沉积物来源贫乏,主要发育稳定型和局部海侵型砂坝—泻湖体系.
天然气盖层实验研究及评价
郝石生, 黄志龙
1991, 9(4): 20-26.
摘要:
盖层是烃类聚集的必要条件.排替压力则是评价盖层的关键参数.本文主要通过泥质岩的实验研究,着重分析了突破压力与突破时间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一定的函数关系.提出了求取岩石排替压力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和实际资料的研究提出了盖层分级评价的标准。
美国得克萨斯古生界和中生界鲕粒的微孔隙度
David C.Kopaska-Merkel, 赖志云
1991, 9(4): 27-33.
摘要:
本文所述的由1—5μm自形菱形方解石组成的微晶化鲕粒采自得克萨斯奥陶系—侏罗系的鲕粒灰岩和泥粒灰岩,其中:露头样品4个,岩心样品3个,岩屑样品7个。微晶化鲕粒的孔隙度可大于15%,渗透率为1毫达西.鲕粒的微晶化不是由淋滤作用所引起,而是在矿物稳定化过程中由文石转化而成方解石。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机制和控制因素
杨宝星, 李南豪, 古世祥
1991, 9(4): 34-42.
摘要:
本文对研究区内的次生溶孔的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1.次生格架颗粒溶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的形成机制:一是主要与沉积间断,即表生期地表淡水渗入有关的溶蚀作用机制;另一种是与埋藏期泥岩中有机质成熟作用有关的格架颗粒溶孔发育的机制.2.浊沸石溶孔的形成机制:有机质进入高成熟阶段,烃类热裂解造成孔隙水的pH值降低,并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导致浊沸石的溶解.沉积间断的存在和土壤化作用、泥岩中有机质的丰度和干酪根类型是控制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据此对储层进行了区域性评价。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王多云, 陈应泰, 徐洪生
1991, 9(4): 43-48.
摘要: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第三纪湖盆边缘斜坡带的渐新统和中新统表现为扇三角洲-湖泊与冲积扇-湖泊两种沉积体系的交替叠复。其形成归因于湖平面的周期性升降变化。沉积层序分析表明,湖平面变化控制了两种层序,湖面高位层序由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各序列组成;湖面低位层序则包含了冲积扇—湖泊体系各序列的内容。作者分析了在湖平面升降控制下湖泊边缘碎屑沉积体系的特点。
南极长城湾及其附近沉积物初步研究
王先兰
1991, 9(4): 49-58.
摘要:
本文着重讨论南极长城湾及其沿岸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环境要素、有机组分以及微体古生物的特征、分区和分群问题。该区沉积物具有近源沉积特征,主要来自菲尔德斯半岛本身的基岩风化产物。长城湾沿岸属于侵蚀氧化环境区;长城湾内与南阿德雷湾内同属低能还原的沉积环境;长城湾口与南阿德雷湾口为弱氧化的沉积环境。
自然伽玛数字判别法研究沉积微相——以东濮盆地文留地区沙四段为例
李元元, 方少仙, 陈景山
1991, 9(4): 59-68.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在油区取心井少的情况下,利用自然伽玛测井值研究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的方法,并对中原油田文留区沙四段进行了实际的分析计算和划分,最后作出了该区沙四上段和沙四下段两张微相平面分布图。
准噶尔盆地陆1井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何海清, 晋慧娟
1991, 9(4): 69-77.
摘要:
本文探讨了陆1井岩屑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砂岩储层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实作用使岩屑砂岩的孔隙度随埋深迅速减小,成岩早期的胶结物使大部分原生孔隙被充填。水化作用在成岩早期及有机质半成熟和成熟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制约着各个阶段的成岩作用特点。在水化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使得方解石胶结物发生选择性溶蚀形成了深部(上乌尔禾组)次生孔隙发育带。
用煤层中铁、钴、镍的含量计算成煤沿泽的古pH值和古Eh值
许琪
1991, 9(4): 78-86.
摘要:
对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层中Fe、Co、Ni的研究表明,煤层中它们含量的比值,尤其是取自然对数后的比值可以作为推算成煤沼泽古pH值和古Eh值的指标,并推导出三个可分别作为计算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等三种不同环境介质古pH值的经验公式。而成煤沼泽环境中氧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以根据XEhi=1.229-0.059×pHi进行计算。
铝土矿形成过程中元素分异的实验研究
陈履安
1991, 9(4): 87-95.
摘要:
根据铝土矿形成的物化条件,本文进行了有关条件下高岭土和红土中硅、铝、铁的溶解试验,讨论了铝土矿形成过程中元素的分异作用及实验研究与地质研究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氧化条件下,铁铝不易分异;在中偏酸性时,硅铝较易分异。还原条件下,中偏酸性时,有利于硅和铁的溶解迁移和铝的保存富集。在硅、铁和铝的分异过程中,细菌、有机质和有机酸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湖南测水组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的控制作用
刘钦甫, 张鹏飞
1991, 9(4): 96-104.
摘要:
本文通过对测水组岩石学、生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测水组形成于障壁沙坝-潮坪-泻湖沉积体系中,并详细论述了各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同时提出了测水组煤层形成的三种环境,并且对不同环境中形成的煤层特征进行了论述。
塔里木地块西南缘上古生界古地磁学研究
孟自芳
1991, 9(4): 105-109.
摘要:
本文简要报道塔里木地块西南缘上古生界古地磁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并运用这些成果对研究区一些基本地质问题作了相应的解释,进一步从古地磁学角度证实塔里木地块与华北地块直至晚二叠世时仍是两个彼此分离、相距甚远的大地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磁化率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卢伟, 彭作林, 黄华芳
1991, 9(4): 110-119.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中生界暗色沉积岩系的磁化率较大,这与有机质作用下,次生磁性矿物的形成有关;通过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恢复了盆地主力生油层上三叠统沉积时的古水流向;利用磁化率各向异性椭球体形态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盆地区域及时代上构造应力的相对强度,并运用构造动力对油气影响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油气生、储的相关条件。
安徽巢县凤凰山和州组上段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成因及其意义
周志澄, 张瑛
1991, 9(4): 120-127.
摘要:
安徽巢县凤凰山剖面和州组上段生物扰动灰岩含丰富的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 sp,属于Glossifungites遗迹相,它发育在没有完全石化的间断面上,反映了一种潮间带潮坪的沉积环境。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发现,在地层学上证实了巢县以北和州组与黄龙组之间为间断接触,缺失或只存在一部分相当于巢县以南普遍存在的老虎洞组白云岩时代的地层。
川西峨眉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河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群落
胡斌, 吴贤涛, 潘丽敏
1991, 9(4): 128-135.
摘要:
川西峨眉地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可识别出三种不同河流沉积环境的痕迹化石群落:(1)Scoyenia-Rhizoliths痕迹群落,产于上二叠统沙湾组,代表一种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远源曲流河沉积环境;(2)Trichichnus特化痕迹群落,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属近海冲积平原上时常干旱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的河流沉积环境;(3)Scoyenia-Rusophycus痕迹群落,产自上白垩统夹关组,反映经常干旱和周期性泛滥的内陆河流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物组合与苏北金湖凹陷阜二段(Ef2)沉积环境研究
包建平, 王铁冠, 干一女
1991, 9(4): 136-142.
摘要:
阜二段生油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具有正构完烃的偶碳优势为特征,伴随有强烈的植烷优势,以及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伽玛蜡烷和脱羟基维生素E,显示出强还原条件下半咸水介质的沉积特征;另一类则具有正构烷烃奇碳优势,植烷优势不明显,且β-胡萝卜烷和伽玛蜡烷含量很低,未检测出脱羟基维生素E系列的标志物,属于水体还原程度和(或)含盐度较低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辽宁东部官马甸晚更新统的沉积特征与砂金分布
程岩, 高明辛
1991, 9(4): 143-150.
摘要:
本文根据开挖砂金的浅井剖面,分析讨论了这一地区晚更新世地层的一般特征,重矿特征用古沉积环境,并对砂金的富集和分布做了初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