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10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中国石炭纪古风化壳相铝土矿古地理及有关问题
廖士范
1992, 10(1): 1-10.
摘要:
中国铝土矿床主要(98%)是古风化壳相铝土矿,其中石炭纪占80%,二叠纪占19%.早石炭世古风化壳相铝土矿主要分布在上扬子古陆及兰州—西宁古陆.晚石炭世古风化壳相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华北古陆及塔里木古陆西缘,矿石中结构、构造如碎屑、砾石、砾块及豆鲕、结石、结核均具风化作用形成特征,矿石中无水体中自生矿物,无动物化石,所以是风化壳相铝土矿.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滑塌堆积
张抗
1992, 10(1): 11-18.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上奥陶统发育有各种重力流沉积,其中含有巨大砾石或外来体.后者可呈不规则长园状和似层状,规模可达十至数十米,甚至百米左右.本文讨论了这种特殊沉积的岩性特征、层位和空间组合关系以及成因.认为它是一种滑塌堆积,它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下的大陆边缘陡坡带,滑塌作用形成了大砾石和外来体,重力流是其搬运的载体.
四川峨眉晚侏罗世湖泊沉积中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吴贤涛, 尹国勋
1992, 10(1): 19-26.
摘要:
四川峨眉川主乡上侏罗统的震积岩由微型断裂层、微型褶皱层、碎块层、均一层组成,总厚0.69m.上覆和下伏地层皆为受地震影响的、水平层理保存完好的未震动层.上述自下而上的震积岩层序特征,反映了地震震波对水和沉积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因压实作用不同和变形能力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沉积构造.
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相组合类型、剖面特点及沉积体系
于兴河, 王德发, 郑浚茂
1992, 10(1): 27-35.
摘要:
华北地区二叠系以海退型的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在陆相逐步扩大、海域渐渐退缩的过程中,河流环境得以充分发育.形成了以冲积平原体系、三角洲分流平原体系及潮坪-海湾体系所构成的大型克拉通型含煤盆地.本文重点分析二叠系河流的沉积特点,对各类河流的性质、类型以及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作了进一步探索.将华北地区二叠系大致归纳出十种层序类型,其中前八种为河流环境;进而反映出工区的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概貌.
比较埋藏学与埋藏相及其环境意义简介及评述
张廷山, 侯方浩, 方少仙
1992, 10(1): 36-46.
摘要:
在地层中,各种生物的骨骼具有多种埋藏类型,因而据此可很好地了解骨骼所处位置的沉积环境.Speyer和Brett(1988)用化石保存特征及类型,即骨骼的搬运,解体、破碎及侵蚀,建立了七个晚元古代化石埋藏相.由于本学说诞生不久,所以还有许多必须进一步完善之处:1.埋藏相仅是大陆架沉积边缘环境中化石保存类型的简化模式,而在地质历史中,具有众多的不同沉积环境,不仅有沉积边缘,而且还有陡斜坡跌积边缘.如分布于华南晚古生代的跌积边缘就不适于Speyer等的埋藏相理论.2.怎样建立适用于浊流沉积、风暴沉积及淡水河湖沉积环境的埋藏相.淡水沉积环境与海洋沉积环境十分不同,因而淡水沉积环境的化石保存特征也具有不同于海洋沉积环境的特征.
评新科技成果《中、下杨子区海相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一书
宋天锐
1992, 10(1): 46-46.
摘要:
由北京大学王英华教授主编、黄志诚、王国忠和梁百和等副教授担任副主编的新著《中、下杨子区海相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一书已经问世。这是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和浙江大学地质系合作完成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肃夏河麻隆沟二叠纪毛毛隆组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赵江天, 杨逢清
1992, 10(1): 47-56.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该组沉积物的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古生物特征,认为毛毛隆组是一套具有斜坡沉积特征的沉积物,是在沉积盆地不断裂陷的环境中形成的.
一个由潮汐和风暴影响的滨岸和内陆棚沉积序列——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
孟庆任, 胡健民
1992, 10(1): 57-67.
摘要:
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是一套主要由潮汐和风暴所影响的滨岸和内陆棚碎屑沉积.整个沉积序列由九种主要岩相组成,即粗砂岩/砾岩相(F1),槽状交错层砂岩相(F2),复合交错层砂岩相(F3),巨型板状交错层砂岩相(F4),丘状交错层砂岩相(F5),平坦层状砂岩相(F6),低角度交错层砂岩相(F7),互层泥岩/砂岩相(F8)和水道沉积(F9).这些不同的岩相可构成三种典型的相组合,即潮汐影响的相组合(A1),风暴影响的相组合(A2),和潮汐/风暴结合影响的相组合(A3).其中A1主要发育在云梦山组和白草坪组,A2构成北大尖组的大部分,而A3则在云梦山组和北大尖组都有出现.文中详细讨论了各种相的形成过程,并且强调了由潮汐形成的沙浪沉积.
轻烃中C6族组成和芴系化合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沈平, 陈践发, 彭韵硕
1992, 10(1): 68-75.
摘要:
本文对我国8个含油气盆地40多个凝析油、轻质油样品进行了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凝析油和轻质油中的C6族组成和芳烃中芴系化合物(即芴、氧芴和硫芴)特征,探讨成气母质和沉积环境,并将其作为判识天然气成因的一种手段.
海相碳酸盐岩中矿物结合有机质的组成及成烃演化
张水昌, 童箴言
1992, 10(1): 76-82.
摘要:
对高成熟程度的碳酸盐岩有机质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可溶有机质与干酪根之间存在着成熟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矿物对沥青组份的保护作用所致.矿物结合有机质无论在组成还是在分布上都与游离态有机质有较大不同,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由于结合态有机质的释放,这种不同逐渐消失,研究表明,矿物结合有机质的释放约在过成熟阶段早期,其量可达几百个ppm.因而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除了干酷根成油气外,在高成熟区亦可能存在着由矿物结合有机质形成的“高温”石油.
沉积岩钾、氩分布与天然气氩同位素——以渤海湾、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刘文汇, 徐永昌
1992, 10(1): 83-92.
摘要:
本文对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天然气产区41个不同深度、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的油气源岩和储集岩利用K-Ar年龄测定法进行K、Ar分析、表面年龄测定和粘土矿物分析,探讨了沉积岩中钾、氩的时代和区域分布特征及泥质岩钾含量与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的关系,并对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的钾氩分布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了沉积岩钾丰度的时代演化旋回及其特点.并讨论了岩石中的钾氩来源及赋存状态以及天然气中氩的来源及其进入气藏的运移机理.
窑街煤田碳酸盐与突出气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李兆兴, 陶明信, 徐永昌, 陈发源
1992, 10(1): 93-100.
摘要:
为探讨窑街煤矿突出CO2气的成因与来源,对煤田中方解石、菱铁矿和水中溶解HCO3-及沉淀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研究,并对“5.24”突出点涌出气的13CCO2值和3He/4He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煤田中CO2气的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了复杂的分馏效应而和各种可能母质的碳同位素组成难以进行简单的对比;突出点气体的3He/4e值表明其为典型的壳源气;煤田中烧变岩可能为突出气的气源.
藻类聚磷的特殊作用
刘志礼, 刘雪娴, 叶军
1992, 10(1): 101-107.
摘要:
本文介绍实验室中进行的螺旋藻聚磷作用试验,用微机数据采集系统作精确记录.其结果表明藻类在对数生长期通过两种途径进行聚磷作用.其一是改变环境的pH值、离子平衡系统和氧化还原电位促进磷酸盐形成并沉淀;其二是藻细胞的吸附和吸收富集磷.这些为生物成矿学说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证据.
江汉油田原油和生油岩有机抽提物中过渡族微量元素特征及其石油地球化学意义
丁祖国, 柴之芳, 马建国, 傅家谟, 盛国英, 彭平安, 林清
1992, 10(1): 108-117.
摘要:
运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对江汉油田原油和生油岩有机抽提物中过渡族微量元素Sc、V、CrMn、Fe、Co、Ni、Zn等进行了重点研究,测定了这些元素的丰度值。研究了这些元素在原油和有机抽提物族组份:沥表质、非烃和芳香烃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些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并运用它们的丰度比值对数分布和归一化对数分布,进行了油—源对比的尝试。
有机溶质在蒙脱石中“原位”吸附的研究
周炎如, 童正火, 于大森
1992, 10(1): 118-125.
摘要:
本文应用自行设计组装的由微观动态吸附模拟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合为一体的新型“原位”吸附测试系统,研究孔隙介质中有机溶质在蒙脱石中一系列吸附行为.根据“原位”实验测试结果,笔者揭示了一种新的吸附结构:蒙脱石的晶格层间属三维空间孔穴体(Cryptand),构成具有催化性能的“微环境”,促使吸附在晶格层间的有机溶质产生增溶,从而形成层状胶束.它是蒙脱石-有机溶质复合体的重要模式.同时为有机质在蒙脱石中的贮存和从蒙脱石脱水转化成伊利石过程中的运移提供了实验依据.
沉积岩中粘土矿物定量分析的研究
奚可棠
1992, 10(1): 126-132.
摘要:
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EDX)联用,可获得粘土矿物微区成分和全样平均成分,并求出样品中的矿物含量,实验采用纯矿物人工配比组合样,进行SEM/EDX条件试验,矿物定量的相对误差小于5%.为考察该方法的实用性,做了湖南风化型矿石海泡石定量,还对安徽嘉山和江苏金层凹凸棒石进行矿物定量,均得到满意的结果,为了解矿区矿物组合特点和评价粘土矿床提供了依据.
巴布亚新几内亚合恩半岛晚第四纪上升珊瑚礁造礁珊瑚的成岩历史
祝仲蓉, J.Chappell, J.Marshall
1992, 10(1): 133-145.
摘要:
更新世以来,剧烈的构造运动已将巴布亚新几内亚合恩半岛东北海岸的晚第四纪珊瑚礁阶地抬升上千米.阶地中造礁珊瑚的成岩变化和成岩产物的组构特征反映了该礁的成岩历史,充分体现该区快速构造上升的影响.海水潜流带和淡水渗流带为上升礁的主要成岩环境.生物钻孔、生物碎屑填隙、珊瑚文石针粗化、珊瑚骨骼的溶解和新生变形转化,以及其不同矿物成分和组构的种种胶结物的胶结作用是造礁珊瑚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其成岩变化发生于开放的化学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