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舒家坝组深海陆源碎屑沉积序列的研究
晋慧娟, 李育慈
1996, 14(1): 1-11.
摘要: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舒家坝组属中晚泥盆世,地层总厚超过2000m。除最上部碳酸盐岩段外,主要是细、粉砂岩与页(泥)岩不等厚五层组成的沉积序列。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该序列形成于半深海-深海环境:1)时空上主要是由分布稳定的细粒浊积岩组成;2)等深积岩与浊积岩相伴而生;3)在浊积岩系和深海泥页岩中发现了高分异度、高丰度的遗迹化石共41个属,其中占遗迹总属的80%为深水型分子。此外,从岩相、垂直序列和古水流三方面的特征论证了舒家坝组属非扇沉积模式。
中国东部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块在中──晚三叠世拼接的沉积学证据
夏邦栋, 李培军
1996, 14(1): 12-21.
摘要:
下扬子区中-晚三叠世黄马青群为湖相沉积,其边缘相带发育完整,而前黄马青期海相沉积的西北缘相带缺失,说明由于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块的拼接作用导致了黄马青期盆地的新生与前黄马青期盆地的构造侵蚀。黄马青群底部产出一系列扇砾岩,标志着在板块拼接早期,下扬子区地壳已开始受到构造变形。黄马青群砂岩中含有多硅白云母、变质岩及构造岩岩屑,砂岩中所含变质型重矿物组合与构成大别地块及张八岭隆起的宿松群及张八岭群同源。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还显示,其沉积盆地属于走滑盆地,盆地同具有很厚地壳的基底隆起带相邻。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马五1-4碳酸盐岩微相特征与储层不均质性研究
马永生, 李启明, 关德师
1996, 14(1): 22-32.
摘要:
奥陶系顶部风化壳(马五1-4)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主力产气段,根据这套地层的岩石矿物、结构、地化等特征共划分了24个微相及8个微相组合,而不同微相或微相组合控制了岩层孔隙空间发育程度,导致该区储集性能纵横向的不均质性。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海平面变化研究
于炳松
1996, 14(1): 33-39.
摘要:
在以往的沉积学研究中,常常用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克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的研究是难以对海平面变化作出正确估价的,还必须综合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模拟结果也证实了,在碳酸盐台地的浅水处,当基底沉降速率较低时,无论是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时期,相对水深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了能从露头剖面的地层层序中来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作者改进后的Fischer图解和数学方法对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进行了海平面变化的重建,结果发现,它们与上超点变化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利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规律。只有在排除了不同沉积背景上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对沉积层序的控制效应后,才能从露头剖面?
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沉积微相
文政, 雍世和, 王中文
1996, 14(1): 40-46.
摘要:
本文利用多种测井曲线及其计算的地质参数曲线提取反映沉积微相的特征参数。应用主成分分析与模糊K均值聚类方法建立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地层的测井-沉积微相数值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埕岛油田几口井测井资料的实际处理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识别的沉积微相与地质划分的结果吻合较好。文中,给出了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
东营凹陷牛38井沙三中上段红灰韵律层中的环境信息
王慧中, 盛蔚, 舒小辛, 刘青春, 司志华, 李云新
1996, 14(1): 47-58.
摘要:
通过环境磁学、沉积学、遗迹化石学与地球化学对牛38井厘米级红灰韵律层的综合研究发现红层中具明显的胶体凝聚现象,其磁化率值、总铁与游离铁含量较高,层内生物扰动作用相对较强,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化学沉积是控制韵律旋回的主因,底栖生物的潜穴活动促进了沉积界面处微化学环境的变化。经频谱分析等时序分析法的估算可知该红灰韵律层是受十年级与百年级主周期的控制,可能与太阳黑子或太阳磁场活动等天文周期有关。虽然此类天文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能力也许不强,但由于化学沉积对气候变化反应灵敏,而且可能当时湖水化学环境正处于胶体沉积的临界值附近,因而水体化学性质稍有偏离即可导致韵律层的形成。
一个湖泊-三角洲沉积总体中泥质岩成因地层研究的元素统计分析
邬金华, 余素玉
1996, 14(1): 59-68.
摘要:
将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一般规律与R因子分析、Q聚类分析和Q因子分析以及其它地质特征结合起来揭示出大庆油田东部外围中白垩统泉头组第三段和第四段湖泊-三角洲(水下部分)沉积总体泥质岩中各元素丰度及其比率受到盆体性因子(还原度F1、酸度F2)和盆围性因子(母岩F3和胶体输入量F4)的控制,最突出的表现是:Sr/Ca与还原度和酸度正相关,CaO/MgO与酸度负相关,Ni/Co(或Ni、Cr)与还原度负相关,Ti/V与偏基性母岩影响强度负相关,Sr/Ba与胶体输入量负相关。这些泥质岩可分成四类,与其中所夹粉砂岩(扩散流成因单位)一起分别构成水下河道周缘细屑沉积组合、滨浅湖沉积组合、前三角洲沉积组合和较深湖沉积组合,其沉积水深依次增加,氧化性和碱性依次减弱。偏基性母岩影响在水下河道周缘和前三角洲一带相对较强,在较深湖,因有导源于三角洲前缘的重力流发生,这种影响也时有表现。胶体输入量在所有沉积组合之间无特别明显的差异。
欠压实地层古地层压力恢复的统计模拟法及其在松辽盆地中的应用
付广, 庞雄奇, 姜振学, 张树林
1996, 14(1): 69-79.
摘要:
恢复烃源岩古地层压力和对于研究其生留排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Nakayama[1]等在开展盆地模拟研究时应用Rubey(1959)和Chapman(197)等人提出的数学地质模型对欠压实地层的古地层压力进行恢复。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欠压实地层的研究发现欠压实因子随地层厚度、埋深、围岩渗透性等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欠压实地层压力恢复的统计模拟法,克服了目前Nakayama[1]等将地层埋藏过程中的欠压实因子视为常数的不足,从而使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统计模拟法在松辽盆地的应用结果表明了这一方法在实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泥质岩直接盖层的毛管压力封闭特征
刘文彬, 李节通, 伏万军
1996, 14(1): 80-85.
摘要:
本文对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泥质岩直接盖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过程连续施加压力至300MPa,所获孔喉中值直径、中值压力、变异系数、喉道半径、频率分布及其渗透率贡献等参数都表明,泥质岩直接盖层具有中等以上的封闭天然气的能力,具有孔喉中值直径与最大进汞饱和度呈正比;与中值压力和变异系数呈反比的特点。
西秦岭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
何海清
1996, 14(1): 86-92.
摘要:
西秦岭早三叠世沉积由深水浊积岩、角砾岩、砾岩、滑塌堆积、深水灰岩和钙质泥岩六个岩相组成,在垂向上表现为受构造控制而形成的四个沉积旋回。浊积岩及滑塌堆积的指向表明,大陆边缘的斜坡倾向西南,古水流方向200—260°、说明沿碌曲-成县以北的北方板块边缘在早三叠世存在一引张构造背景,这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引起的拖拉滚动有关。
甘肃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组合、地质时代与生态环境
马玉贞, 陶明信, 陈发源
1996, 14(1): 93-102.
摘要: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石膏对白云岩溶解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
黄思静, 杨俊杰,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1996, 14(1): 103-109.
摘要:
表生到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40—130℃、常压-30MPa)条件下,含膏与不含膏白云岩的溶解实验证明:在表生与相对浅埋藏的温压条件(低于75℃,20MPa)下,石膏(或硬石膏)的存在可不同程度地加速白云岩的溶解,随着实验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石膏(或硬石膏)对白云岩溶解的这种积极作用逐渐降低。在相对深埋藏的温压条件(高于75℃、20MPa)下,石膏(或硬石膏)的存在显著阻止白云岩的溶解,随着实验温度和压力的继续升高,石膏(或硬石膏)对白云岩溶解的这种消极作用也逐渐增加。从实验的这种结果可以预测,在近地表条件下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早期阶段,由溶解作用造成的含膏白云岩地层的次生孔隙将比不含膏的白云岩地层更为发育,因而在经历了古风化作用的地层中,含膏白云岩层更易形成良好的储层;与之相反,在相对高温高压的深埋藏成岩阶段,不含膏的白云岩地层中将更容易因酸性水的溶解作用而形成次生孔隙。因而在非蒸发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白云岩体(如正常海沉积环境的灰岩中的白云岩透镜体)更易因深埋藏溶蚀作用而形成良好的储层。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判别标志
刘文汇, 徐永昌
1996, 14(1): 110-116.
摘要:
本文通过前人对天然气类型划分的分析,基于多年的研究结果,以“多源复合、多阶连续”的天然气成因新模式,提出了科学的天然成因类型划分方案,并讨论了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标志。
辽河盆地过渡带有机地球化学(Ⅱ)──甾萜烷及芳烃系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在过渡带内的系统变化特征
张柏生, 刘文汇, 徐永昌, 沈平, 吴铁生
1996, 14(1): 117-126.
摘要:
所研究的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一、沙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未成熟演化阶段,其可溶有机质中甾萜烷立体化学参数显示出“地质型”异构体的“异常”富集。各参数在普遍高于各自门限值的背景上,大致以2200—2300m、2500m、2700m和2770m为界线,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规律。同时发现萘、菲、氧芴和硫芴等系列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与甾萜烷的成熟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十分相似。本文对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原始可溶有机质红外特征吸收参数的变化特征,指出过渡带内甾萜烷及芳烃成熟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受控于原始可溶有机质的演化特征,定性地提出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过渡带的地球化学判识标志,并认为本研究结果同样有助于不同地区过渡带气或未成熟油、低成熟油的判识。
泥灰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王兆云, 程克明, 张柏生, 范璞
1996, 14(1): 127-134.
摘要:
本文采用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东濮凹陷卫城地区下第三系低熟泥灰岩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液态产物(热解油、沥青A、沥青C)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热解油中轻质烃(C6-C14)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对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高变化特征是从大到小然后再增大,轻质烃的准确定量为评价泥灰岩的生油量提供了重要参数;热解油、沥青A、沥表C三者的产率及组成变化的对比研究反映了泥灰岩(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对成烃的贡献以及排烃机制。
准噶尔盆地液态烃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应用
丁安娜, 惠荣耀, 张中宁, 段毅
1996, 14(1): 135-142.
摘要:
文章报导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地区、不同产层原油和烃源岩样品中正构烷烃和类异成二烯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在nC11-nC34之间,保罗系湖沼相成因的原油,正构烷烃δ13C值大部分分布在-27.0‰──32.4‰之间,比海相地层的原油重,具有富集13C的特征。ⅡA型烃源岩产出原油的单烃δ13C值比ⅡB型的轻,相对富集12C。碳源组成相同的原油在正构烷烃和类异成二烯烃碳同位素组成上,有相似的分布范围和较为一致的总体变化趋势,因此单烃碳同位素组成可用于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中。
福建宁化天鹅洞石笋年代和古温度
李平, 彭子成, 文启彬, 李玉成, 杨辉, 洪阿实, 许志峰, 王明亮, 业渝光, 和杰, 刁少波
1996, 14(1): 149-155.
摘要:
石笋的实测年龄和δ18O的变化同深海岩芯V28—238对比相吻合,大于25万年前生长,1.8万年后停止,属中更新世产物,该区和全球古气候变化同步。同台湾海峡、中国南海古环境相同。δ13C的变化在δ13O7—6、5—4、3—2段界期有明显的不同,对温度变化和年代划分亦有参考价值。
兰州市大气飘尘中有机物浓度的变化及其分布特征
彭林, 沈平
1996, 14(1): 156-161.
摘要:
本文收集了兰州市区和郊区在取暖期和非取暖期的大气飘尘样品和汽车尾气及烟尘样品。对这些样品中有机物总量以及备馏分,即: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飘尘中有机物浓度在取暖期高于非取暖期,且市区高于郊区;(2)通过对烟尘和汽车尾气样品中有机物各馏分浓度与兰州市区大气飘尘的样品各馏分浓度的比较,其结果是西团区受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盘旋路受汽车尾气的污染较为严重,铁路局受烟尘的污染较为严重;(3)兰州市整体污染主要受到燃煤、汽车排放的尾气和工业生产等污染,但具体某一季节或某一区域,这三者之间污染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石榴石电子探针分析在物源研究中的应用
杨丛笑, 赵澄林
1996, 14(1): 162-166.
摘要:
利用重矿物组合恢复母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层内溶解作用的存在和其它因素,使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利用石榴石电于探针分析结果来研究物源有其独到的优越性,可使水动力或成岩作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本文以渤海海域为例,利用电子探针分析石榴石的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的石榴石以低钙石榴石组合为主,而且不同物源区石榴石组合各具特色,同时也证明前人所作的物源研究结果是正确的。
歧北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吴元燕, 刘震, 王伟华, 费安玮, 刘洛夫
1996, 14(1): 167-175.
摘要:
本文从地震、古生物、沉积和测井等多方面的资料入手,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了黄骅坳陷歧北凹陷沙河街组的地层层序,将其划分为两个大层序,即层序Ⅰ(沙三段)和层序Ⅱ(沙二、沙一段)。在每个层序中,又进一步划分出低位、湖进和高位三个体系域,总结了各个体系域的特征,进而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和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