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1卷  第4期

沉积与矿产、资源
潮滩沉积环境与岩相对比研究
王颖, 朱大奎, 曹桂云
2003, 21(4): 539-546.
摘要:
潮滩沉积是海陆交互作用的产物,形成于海岸坡度平缓、有丰富的细粒泥沙供应,以潮流动力为主的低能海岸环境,尤以河—海作用活跃的边缘海环境最为发育。潮滩沉积以粉砂为主,由于涨落潮流往复循环,潮滩具有动力、沉积、地貌与生物群体的分带现象。因海平面涨落与波浪参与的扰动筛选,导致潮滩沉积中的粗粒沉积物含量及微地貌形态的变化。这些因素反映于潮滩沉积相中具有下列特点:粉砂与粘土质交互叠置的页状层理;原始沉积层自下向上,粒径组成逐渐变细;下部的粉砂质层具有波痕、鱼刺状或丘状的交错层理、透镜体与扰动结构,或潮水沟堆积的镶嵌沙体;上部淤泥质层中具有草根、龟裂、虫管与钙质填充物、泥砾、泥块等。将现代潮滩沉积与南京钟山北麓下三叠统的黄马青组砂页岩,以及海口马村的下更新统湛江组粘土、粉砂岩进行对比,据泥沙粒径、矿物组合与含量,盐度,特别是薄互层理,虫管与钙质填充,泥裂块,波痕与交错层理等多项对比,均具有极好的相似性,表明该两组岩层为古潮滩沉积。
江苏盐阜拗陷晚白垩世浦口组沉积相与沉积演化
林春明, 宋宁, 牟荣, 赵彦彦, 汪亚军, 杨德洲
2003, 21(4): 553-559.
摘要:
为系统探讨区内晚白垩世浦口组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深入研究了浦口组各亚段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浦口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三种主要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冲积扇沉积逐渐变为扇三角洲或滨湖、浅湖、半深湖或盐湖相沉积;自下而上由冲积扇沉积逐渐变为扇三角洲或滨湖,至浅湖、半深湖或盐湖相,再到浅湖相沉积。晚白垩世浦口组沉积时期,盆地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初、早、中和晚四个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特征表现各异,但总体表现出拗陷具有由小到大,再缩小的发育特点。
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湖相喷流岩成因探讨及其意义
范铭涛, 杨麟科, 方国玉, 汪满福, 李铁锋, 朱利东
2003, 21(4): 560-564.
摘要:
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泥云岩 (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白云岩,统称“泥云岩”)以其富含泥级钠长石、石英、铁白云石和重晶石等特殊矿物成分为特点。从构造、沉积、岩石学等方面对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泥云岩进行了地质分析,指出泥云岩的成因与湖底热水喷流有关。
网状河流的构型、流量—宽深比关系和能耗率
王随继
2003, 21(4): 565-570.
摘要:
网状河流作为一类新河型,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对其研究还不充分.该研究基于目前已经报道过的资料及新近取得的研究成果,从河流构型、河道过水断面宽深比与流量关系及能耗率等方面对该河型展开论述,期望引起大家对该河型的兴趣.网状河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独有的特色.从平面构型来看,它以相互连通的多河道围绕非常稳定的泛滥盆地为特征,其中泛滥盆地上植被发育、沼泽湖泊可见.从河道纵、横剖面来看,它具有非常小的河道比降和一般小于40的河道宽深比,总体上属于各类河型中最小的.从沉积体系的剖面构型来看,它以多个孤立的河道砂体"漂浮"在细粒泥质沉积物中为特征.在河道过水断面宽深比与流量的半对数图中可见,其宽深比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其散点位于各类河流的最下部.由于其河道比降一般很小,多河道体系中的单个河道的流量相对于其决口前的老河道显然较小,从而其能耗率就相对很小.文中所讨论到的长江三口分流网状河道:东松滋河、西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北藕池河和松澧合流,其能耗率分别为3.0 W/m2,5.5 W/m2,2.8 W/m2,6.4 W/m2,3.7 W/m2和2.7 W/m2,显然都小于10 W/m2,这与长江主河道在枝江附近的140 W/m2相比,差两个数量级.所有这些特征都预示着网状河流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代表的分汊河流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与其他河型更是大相径庭.
黄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气胀构造特征、成因及意义
王洪宝, 钟建华, 王书宝
2003, 21(4): 571-578.
摘要:
气胀构造(Air heave structure)是一种相对不多见的沉积构造,但在黄河现代三角洲上却非常发育.它们可以发育在多种微相中,甚至在水上平原的分流河道的河床上也可以广泛发育.由于它们别致的形貌、精巧的结构而非常引人注目.在某些河段气胀构造密集成片、蔚为大观.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上的气胀构造一般呈圆形穹隆状,少数呈面状;直径多在数十厘米至1~2 m,面状者长宽最大可达数十米;高数厘米到二、三十厘米.气胀构造可以分为气盖、气室和基底三个部分.气盖厚十余厘米到二十余厘米,气盖表面光滑或有拱裂缝、爆裂缝、同心圈环、侵蚀坑槽、波痕、喷气泥沙火山、滑皱鳞片(或滑褶环脊)、泄气孔(坑、缝)及流痕等伴生或次生构造.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上的气胀构造的成因非常复杂,与黄河断流形成的独特水文、水动力条件及由此形成的河床的特殊结构和黄河沉积物的细粒(粘土、细粉砂)特性有关.
黄河下游边滩表面的鱼类遗迹
王冠民, 温志峰, 马在平
2003, 21(4): 579-585.
摘要:
黄河下游边滩泥质沉积物表面常遗留有鱼类的各种痕迹,有(1)游泳迹:包括由鲻鱼尾鳍刻划形成的各种线状延伸和非线状延伸的单一波线;臀鳍形成的线状延伸的单一波线;腹鳍紧贴泥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平行成对波线;胸鳍扇动时形成的不平行断续成对波线;以及上述各种波线所形成的组合.(2)鲻鱼进食遗留下来的圆环状或圆坑状牧食迹,可组合成葡萄状、弧形、星点状、线状、"之"字形、带状等各种形态.(3)鱼粪.本文对上述各种鱼类痕迹的特征、成因、形成环境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认为缓慢沉积的泥质沉积物表面是鱼迹形成并保存的前提.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
屈红军, 李文厚, 苗建宇, 张小莉, 庞军刚
2003, 21(4): 601-606.
摘要:
为了提高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精度,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瓦尔特相律为指导,通过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的三元分析法,综合构造-地层分析,在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共识别出湖底扇、滨浅湖砂坝-风暴、低位盐湖、三角洲、深湖-半深湖等五种沉积体系,分析了主要储层发育期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特征,探讨了层序地层体制下沙三段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及储层发育规律,指出环洼带东部及北部水下河道与坡折带的交汇处是储层的主要发育地带,其沉积体系主要为湖底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大港滩海区第三系湖相混积岩的成因与成岩作用特征
马艳萍, 刘立
2003, 21(4): 607-614.
摘要:
大港滩海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分布的混积岩主要为陆源碎屑质-碳酸盐混积岩, 其次为碳酸盐质-陆源碎屑混积岩和含碳酸盐-陆源碎屑混积岩.其中白水头地区的混积岩发育于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之中,为相缘渐变混合沉积的产物;而马东-马东东地区的混积岩发育于重力流沉积体系之中,为浊流沉积的产物.本区混积岩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孔隙流体的化学性质经历了由碱性到酸性,最后又回到碱性的变化历程.其中海绿石、微晶方解石、部分石英溶蚀和连生方解石为碱性流体条件下的共生组合;次生加大石英、油气侵位、溶蚀溶解、高岭石为酸性条件下的共生组合;伊利石、绿泥石、钠长石化、孔隙充填方解石和白云石为碱性流体条件下的共生组合.
有效厚度拟合定量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
钟广法, 周祖翼, 耿建华
2003, 21(4): 615-619.
摘要:
地层超覆点的迁移是层序地层分析和海平面变化曲线编制的重要依据。受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或二者共同作用影响,地层超覆点在沉积后常被剥蚀。如何恢复其原始沉积时的位置,至今尚无定量方法提出。基于地层厚度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依次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特点,采用指数与线性相结合的分段函数模型,利用未剥蚀区地层厚度数据拟合外推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该方法适用于被动大陆边缘、大型三角洲沉积区及坳陷型盆地,应用于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层分析,取得满意效果.
中国早古生代若干高硒黑色岩系中层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温汉捷, 裘愉卓, 凌宏文, 于柄松, 张贵山
2003, 21(4): 620-626.
摘要:
在中国早古生代若干高硒黑色岩系中发育有数层的厚度不等的层状硅质岩,SiO2含量一般在 90%以上,岩石富Fe,相对贫Mn、Al、Ti。亲石元素大量亏损,但富典型的热水沉积指示元素Ba、As、Sb,也有一定的铂族元素(PGE)的异常,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呈左倾,有明显的Ce的负异常和轻微的Eu的正异常。δ3 0 Si值变化范围为- 0 .7‰~ 1.2‰,δ18O值变化范围为 17.6‰~ 2 9.0‰。硅质岩的地球化学表明其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文章最后讨论了热水成因硅质岩的形成与硒富集的关系,认为形成硅质岩的构造环境可能是地壳深部Se得以上升到浅部聚集的前提,而含硅热液则可能是硒的良好的”溶剂”。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期后变化
解启来, 陈多福, 漆亮, 陈先沛
2003, 21(4): 627-633.
摘要: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保存了可能是全球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 (瓮安动物群 ),对于瓮安动物群出现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必须对成岩后生作用对磷块岩中的稀土元素改造进行评估。通过对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磷质碎屑、磷质和白云质胶结物、磷条带和泥条带等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沉积期后变化对稀土元素的改造影响不大。上矿层磷块岩沉积期形成的磷质碎屑、成岩期形成的白云质和磷质胶结物具相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了沉积期后的改造作用对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保存的原生沉积信息影响不大。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具有显著的重稀土亏损特征。磷块岩的磷质和白云质胶结物、伴生磷质碎屑、强风化磷块岩相近的ErN/LuN 比值,表明沉积期后的改造作用不是重稀土元素亏损的主要原因。磷块岩的ErN/LuN、LaN/NdN 与Ce/Ce 间的相关性,表明越氧化的沉积环境中,轻和重稀土元素亏损越强。
我国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岩石生热率研究
栾锡武, 赵一阳, 秦蕴珊, 高德章, 赵金海
2003, 21(4): 634-639.
摘要:
岩石生热率是描述地球内热的一个重要的热物理参数.通过测定岩石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Th、K的含量可以定量计算地壳岩石的生热率.根据东海陆架多口钻井新生代地层样品、东海陆架表层样品和冲绳海槽柱状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对岩石生热率进行了计算.发现东海陆架地区地层岩石的生热率介于0.4~1.7μW/m3之间,落于正常沉积岩生热率范围,比火成岩的生热率要高.同时,岩性对生热率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性不同,生热率不同.其中,泥岩的生热率最高,而粉沙岩、砂岩的生热率次之.东海区新生代地层的生热率由新到老生热率呈下降的趋势,但,其中玉泉组、龙井组和花港组地层生热率几乎一致.这和该地层的波速特征非常吻合.关系式lnA=1.04-0.2915vp能够较好地描述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波速和生热率之间的关系.在已知地层层速度的情况下,可以由该式求取地层的生热率.
事件沉积及其周期性的氦同位素指示
叶先仁, 任建国, 陶明信, 王宗礼
2003, 21(4): 640-647.
摘要:
物理、化学或生物事件所造成的事件沉积一般都会在沉积层中留下痕迹.事件沉积的突发性使得不同物源的物质比如稀有气体He在尚未达到平衡时就被保存在沉积地层中.海底沉积物中地球4He的丰度受古大陆尘所支配,海底沉积物中的He主要源于3He/4He比率不足0.1Ra的大陆物质(Ra = 1.40×10-6,是空气的3He/4He比率)和3He/4He比率大于100Ra的地球外星际尘粒.计算表明:亚洲风成尘粒总的质量累积速率(mass accumulation rate,MAR)与4He通量之间有一个显著的相关性.由氧同位素变化所记录的冰期-间冰期循环的100 kyr周期的起始点与地壳4He通量中100 kyr周期的起始点清晰地匹配.在大洋钻探计划中,用海底沉积物中地球外3He的通量来考查星际尘粒的全球生长速率发现:3He埋藏通量也与100 kyr冰期-间冰期循环周期相关.对白垩纪-第三纪界面(KTB)粘土中较高的地球外3He( [3He]Et)计算,发现该界面事件的短期性.来自中国梅山和日本西南部Sasayama的二叠纪-三叠纪界面(PTB)富勒烯的He同位素限定了这种富勒烯形成于地球外环境.在整个宇宙体系中,各物源之间的He及其同位素组成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为解析沉积事件提供了新的高灵敏度的手段.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研究
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吕修祥
2003, 21(4): 648-653.
摘要: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认识油气运移、油气成藏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克拉201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取样研究,得到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四组均一温度:75~105℃,120~135℃,155~175℃,200~250℃.其中前三组与油气成藏有关,第四组及更高的温度可能与地下的热液活动有关.结合沉积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认为克拉2气田的成藏时间为11~2.5 Ma之间,即康村组至库车组沉积初期开始,到库车组遭受抬升剥蚀时停止.推测来自地下的高温热液可能对气藏起过重要的改造作用.
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油藏开发工程中的应用——以百色盆地仑35块那二段油藏为例
郑荣才, 彭军, 彭光明, 盘昌林, 高红灿
2003, 21(4): 654-662.
摘要: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的综合研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百色盆地子寅油田仑 35块下第三系那读组二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和湖泛面的成因类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从那二段湖底浊积扇—半深湖沉积体系中划分出 1个长期、2个中期、7~ 9个短期和 13~ 18个超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各级次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建立了以中期旋回层序为框架,以短期和超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地层格架,探讨了该理论体系及其技术方法在油气藏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濮城油田沙三中6-10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尹太举, 张昌民, 李中超, 毛立华, 尹艳树, 邓宏文
2003, 21(4): 663-669.
摘要:
研究了依据地层基准面原理进行开发调整阶段储层精细对比的方法,总结了地震、钻/测井基准面界面及地层响应特征和识别方法.以湖泛面为层序界面,在濮城油田沙三中6-10 油藏内识别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四级界面和基准面旋回,其中长期旋回相当于水下扇复合体,中期旋回相当于水下扇朵体,而短期旋回相当于水下扇叶体,短期旋回是油藏细分开发调整的最小单元.在原来5个砂组的基础上,经研究划分了6个中期旋回和27个短期旋回.在对断陷湖盆及水下扇形成的水动力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水下扇形成过程中基准面旋回演化模式.
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杨剑萍, 许正豪, 姜在兴, 操应长, 陈发亮
2003, 21(4): 670-674.
摘要:
结合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提出了构造运动和气候是本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 3种层序类型,即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层序。由于构造运动导致湖岸线向盆地方向退缩,产生下降体系域,本次研究采用了体系域的四分法,即一个完整层序由低位、湖侵、高位和下降四个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界面位于湖平面最大下降的位置,介于下降域和低位域之间。断陷初期红色地层层序,受气候因素控制明显,既不同于冲积地层层序,也不同于正常湖相地层层序,在层序演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受构造作用和沉积物补给条件的影响,研究区发育三种沉积密集段,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在层序中所处位置不同,控制着不同的烃源岩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层序底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
田景春, 陈洪德, 覃建雄, 侯明才, 赵俊兴
2003, 21(4): 675-682.
摘要:
众所周知,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划分,而层序划分的关键是有关界面的识别,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包括层序的底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层序底界面的识别,这是层序划分的基础和前提。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在大量野外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识别出了层序底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有 9种类型,它们分别是:①古风化壳,②渣状层,③河流回春作用面,④古喀斯特作用面,⑤斜坡重力流冲刷侵蚀面,⑥盆地内浊流侵蚀面,⑦火山事件作用面,⑧岩性、岩相转换面,⑨上超面。详细讨论了各类型界面的特征,这对于正确识别和划分层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与环境沉积学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岳乐平, 邱占祥, 颉光普, 邱铸鼎, 张莉, 张云翔, Heller F
2003, 21(4): 683-687.
摘要: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古新世末至早始新世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细柳沟组),为具交错层理的砖红色砂岩,顶界年龄约51 Ma.兰州地区在51 MaB.P.经历了一次大的环境变化,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炎热,湖盆由淡水湖转为盐湖,蕴示着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移,兰州地区进入受行星风系控制的干旱带.早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早期(51~31.5 Ma B.P.),在近20 Ma时间内经历了微咸湖-盐湖阶段(野狐城组),砂泥岩沉积中含有大量石膏夹层.早渐新世,兰州地区向湿润方向转化,兰州盆地由咸水湖转化为淡水湖,可能反映了东南季风逐渐形成,中国大陆由早先行星风系控制转化为季风控制,前期东南方向干旱带消失,西北干旱带出现,兰州地区相对早先湿润.早渐新世中期至中中新世(31.5~15 Ma B.P.),兰州盆地在经历了三次大的沉积旋回后湖盆逐渐干枯,三个大旋回分别由河流相砂岩-微咸水滨湖相砂泥岩、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淡水滨湖相砂泥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组成.20 MaB.P盆地接受大量砂砾石沉积,反映出周缘山体快速抬升遭受剥蚀,可能蕴示着青藏高原抬升波及到兰州地区.
油气地球化学
酒西坳陷青西凹陷富油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杨智明, 王琪, 史基安, 李曼茹, 王雷
2003, 21(4): 695-700.
摘要:
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泥岩、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其沉积时为整体上处于封闭—半封闭强还原—还原环境的断陷湖泊,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且烃源岩厚度占地层比例均大于 5 0%以上,加之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有机碳含量普遍大于 1%,为油田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挤压逆断层、剪切性断层和构造缝,造成地层和构造叠覆,为有机质成熟、运移和聚集提供了动力和空间,从而为该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能力研究
李剑锋, 徐正球, 马军, 苗建宇
2003, 21(4): 702-706.
摘要:
产率比是有机质在某一成熟度下的气态烃类产物的产率与其最终气态烃产率的百分比,对相同类型有机质的不同阶段的产率比进行分析可建立该类型有机质的产率比与成熟度的关系.元素平衡法是指有机质及其生成物、残留物间存在的一种物质平衡关系.应用产率比法和元素平衡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的生烃能力进行了讨论,指出下古生界奥陶系泥质碳酸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其气态烃最终产率可达420~430 m3/T*有机碳,相当于Ⅱ型干酪根的生烃能力;纯碳酸盐岩的生烃能力相对较低,气态烃产率只有120 m3/T*有机碳.
高压釜对加水模拟实验中氢产物的影响
马素萍, 贺建桥, 汤渭, 夏燕青
2003, 21(4): 713-716.
摘要:
在对有机质进行加水高温高压热解实验时,经常会发现气体产物中的氢气含量非常高。通过大量的实验我们发现除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有机来源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为无机成因,即不锈钢高压釜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与水反应释放的氢气。在我们的实验中,无论是含有机质的还是仅含无机物的,产物中均有较大比例的氢气,其中在只有去离子水的模拟实验中也产生了一定量的氢气。这就证明不锈钢的高压釜确实参与了反应。这一因素必然会对模拟实验结果解释地质问题的有效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天然矿物存在下脂肪酸酯水解生烃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在龙, 许国梁, 叶天旭, 蔺五正, 劳永新
2003, 21(4): 717-721.
摘要:
在常压、低温条件下,检测了十种天然矿物存在下水的pH值变化、天然矿物经偏酸性和偏碱性水溶液浸泡后的物相组成;同时观察了十种天然矿物及其在不同(沉积环境)pH值时对脂肪酸酯的水解催化作用,得出脂肪酸酯在不同天然矿物存在下的水解率大小(由此可计算出生烃量).实验结果表明:十种天然矿物存在下可使偏酸性或偏碱性水的pH值发生变化,但天然矿物的物相组成在偏酸性或偏碱性水溶液浸泡后基本上不变;除了白云石和钙蒙脱石外,大多数天然矿物在偏碱性条件下对脂肪酸酯低温催化水解都是比较有利的;脂肪酸酯低温矿物催化水解的水解率范围在9%~50%,大多数集中在22%~34%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