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9卷  第6期

沉积与沉积矿产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三、四段储层质量预测
2011, 29(6): 1023-1030.
摘要:
为了预测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三、四段低渗透储层的质量,首先将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细分为早成岩阶段A、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中成岩阶段A12、A22、中成岩阶段B期。统计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的任何沉积相的砂体均不能产出工业油气流,在中成岩阶段A22只有主河道砂体的孔隙度才高于工业油气储层的孔隙度下限。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的成岩阶段。泉三、四段储层的质量是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叠合沉积相图和成岩阶段预测图,预测了泉四段储层类型和质量的平面分布。泉四段工业油气流井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Ⅲ3、Ⅲ4以及Ⅲ5类储层发育区,这些区域将成为松辽盆地北部泉四段下一步的有利勘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3 2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2011, 29(6): 1031-104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32亚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 目前储层正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甚至C期,储集层经历了压实、压溶、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交代、高岭石胶结以及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将研究区划分出6种成岩相,即: 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弱、溶蚀成岩相;弱压实、高岭石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强、弱溶蚀成岩相;黏土杂基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强压实致密成岩相;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平面叠加,确定了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优势成岩相。黏土杂基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强压实致密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储集物性最差;弱压实、高岭石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和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强、弱溶蚀成岩相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总体较低;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弱、溶蚀成岩相储集空间最发育,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弱、溶蚀成岩相是子洲地区山2段有利的成岩相带,在子洲地区山西组山32亚段形成了天然气优质储集层。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纪海盆局限期深水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研究
2011, 29(6): 1041-1047.
摘要:
塔东地区寒武纪盆地相以及斜坡相发育泥晶白云岩及泥质泥晶白云岩,具有深水环境标志。通过样品岩石学特征研究、碳、氧同位素分析、有序度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分析以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提出了塔东地区海盆局限期海水咸化深水准同生白云化机理。海盆局限阶段水体盐度变高,使得斜坡以及海底松软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白云石化形成深水环境的泥粉晶白云岩。深水准同生白云岩由泥粉晶级白云石构成、有序度值低、碳、氧同位素值高、锶同位素比值高,与潮坪准同生白云石晶体粒级相同且地球化学特征相同,但深水准同生白云岩发育于盆地相以及斜坡相,以此与潮坪准同生泥粉晶白云岩相区别。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台内滩的特征与分布
2011, 29(6): 1048-1057.
摘要:
 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晚期进入伸展转向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造成台缘带挠曲下沉与台内地貌起伏,有利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台内滩的发育。钻井资料表明鹰山组台内滩以中高能砂屑滩为主,台内滩主要分布在鹰山组上部,纵向上多旋回叠置,横向呈透镜状尖灭。通过井—震标定,鹰山组台内滩在地震响应上多具有平缓顶底面的丘状外部形态,内部多出现高频杂乱反射,有的出现多层斜交或前积反射,翼部围岩具有超覆与斜交反射,具有不同于围岩的强振幅特征。结合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地层厚度、地震属性等作图方法,可以进行台内滩的预测与识别。地震区域追踪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鹰山组台内滩发育,多呈团块状形态,大小不一,一般规模在100~300 km2,发育总面积达12 000 km2,集中分布区有塔北南缘、塔中北斜坡、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等三大区块,并多沿古隆起斜坡分布。塔里木盆地台内滩类型多、分布广,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从台缘带向台内扩展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利探索领域。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成因
2011, 29(6): 1058-1068.
摘要: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以砂质沉积为主,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泛。弄清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成因,对预测优质储层分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系统的层序地层划分、物源分析、砂体展布研究和沉积相编图,并结合水槽实验和现代地质调研,认为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古地形平坦,发育多个物源。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4类沉积体系为主。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广泛,相带稳定,厚度均一;湖泊沉积体系分布于川南,以浅湖亚相为主,向盆地西南存在出水口。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划分出4期三级沉积层序,须二、四、六段均位于各三级沉积层序的低位体系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等于基准面上升速率,物源供给充分。须二、四、六段可进一步划分出多期4级沉积层序,湖平面进退频繁。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砂体分布面积主要受地形坡降、物源供给和水体频繁进退控制。小的地形坡降提供了地质背景。它不仅造成大面积浅水区的发育,而且造成水流的侧向侵蚀能力、水流流态等发生改变。充足的物源供给提供了物质保障。多物源体系的存在,造成砂体从多方向进入盆地,在平面上叠置连片。而水体中砂质含量增高,水流的搬运机制、侧向侵蚀能力差异,有利于砂体向前推进。水体频繁进退是砂体大面积分布的重要途径。水体频繁进退过程中,三角洲前缘长期遭受的河流,波浪,以及沿岸流的强烈改造,发生强席状化,分布面积扩大。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成岩相与成岩演化研究
2011, 29(6): 1069-1078.
摘要:
西北缘克百地区二叠系砂砾岩储层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油藏储集岩之一。运用偏光显微镜在对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自生矿物及孔隙特征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孔渗测试及测井、录井资料的分析,对该区二叠系砂砾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是影响该类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成岩作用和成岩阶段的研究,划分出了7个成岩相:1)高成熟强溶蚀相,2)高成熟强胶结相,3)高成熟中胶结中溶蚀相,4)高成熟弱压实相,5)高成熟强压实相,6)低成熟弱压实相,7)低成熟强压实相,并对各个成岩相的形成条件、成岩特征、成岩环境、成岩演化序列和成岩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不同成岩相的砂砾岩储集性能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优良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岩相带及沉积相带。
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2011, 29(6): 1079-1085.
摘要:
通过对露头、铸体薄片、岩性分析和成像测井资料观察和分析发现,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储层内缝洞发育,并且裂缝在一间房和鹰山组的储层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地层流体的存储空间,又是连通孔洞缝的主要通道。裂缝的发育也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所以,精细研究裂缝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并定量地计算裂缝的相关参数对于识别奥陶系储层和对储层进行精细综合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该文重点对12区块鹰山组裂缝性储层进行了研究,分析裂缝测井响应特征以及裂缝发育和分布规律。采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裂缝孔隙度、张开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的三维分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2区裂缝的最大渗透率达到了3 008.781×10-3 μm2,平均渗透率为125.788×10-3 μm2。模拟的结果说明裂缝对储层物性,特别是渗透性的改造特别明显。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2011, 29(6): 1086-1097.
摘要:
通过对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下部长8沉积时期鄂尔多斯湖盆可能不具有明显的“南陡北缓”的古地貌特征,也可能不存在大面积分布的半深湖—深湖环境。长8期湖盆古地形较为平坦,坡降不足0.1°或2 m/km,气候较为干旱,湖泊水体为微咸水,水深小于10 m。具有如下特征的浅水湖泊三角洲为此时盆地的主体沉积类型:1)砂岩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三角洲前缘延伸范围大(80~100 km),并频繁暴露;3)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支河道沉积成因;4)河口坝和重力流沉积不发育;5)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具有的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在长8不发育。盆地南北古地形之间的显著差异出现在长8之后的长7早期,受印支运动及与盆地西南边缘毗邻的西秦岭强烈造山活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不对称挠曲变形,从而形成“南陡北缓”的盆地古地貌格局。从长7开始至晚三叠世末,盆内坡折带普遍发育,具有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的吉尔伯特型三角洲也就成为盆地内部最主要的沉积类型之一。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十屋地区营城组物源体系探讨
2011, 29(6): 1096-1104.
摘要:
在综合分析碎屑颗粒组分、重矿物组合、砂砾岩展布和地层倾角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十屋断陷十屋地区营城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体系特征和分布。碎屑颗粒组分和重矿物分析能指示物源区母岩类型和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向,砂砾岩展布能指明了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向和搬运途径,地层倾角测井则指示了古水流的方向。结果表明,十屋地区营城组存在三大物源体系,分别是西北方向以沉积岩和岩浆岩为母岩的西北物源体系、以岩浆岩为母岩的北部斜坡物源体系和以岩浆岩、变质岩为母岩的东部斜坡物源体系,三大物源体系共同控制了十屋地区营城组沉积时期砂体的形成和分布,并且形成了“多物源混源沉积、各物源源间存异、各时期继承发育”的沉积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期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
2011, 29(6): 1105-1114.
摘要:
三叠系延长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含油层位,其中长10油层组是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依据大量野外露头、岩芯观察、粒度分析及古地貌恢复等资料,对盆地延长组下组合长10油层组沉积相特征、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长10油层组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和河流相,其中河流相是盆地主要沉积相类型; ②长10期,河流沉积体系主要受西部和北部物源体系控制,南部物源体系影响很弱;③长10期,鄂尔多斯地区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两种河流类型,其中辫状河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地区,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南部地区。④长10期,现今的鄂尔多斯地区为一“泄水区”,当时的“汇水区”可能位于豫西—东秦岭地区,其古地理环境可能与现今密西西比河地区类似。 ⑤长10河道砂体与上覆长9湖相油页岩匹配,在纵向上可以形成“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
利用上超点法重建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渐新世湖平面变化
2011, 29(6): 1115-1121.
摘要:
标准层序是指同时包含高位体系域HST、湖侵体系域TST、下降体系域FSST和低位体系域LST的三级层序。通过对标准三级层序各类体系域中上超特征的分析,将一个标准层序的上超点分为5大类,即LST上超点、TST上超点、早期HST上超点、晚期HST上超点和FSST上超点,提出了通过统计层序内各类上超点来反演湖平面变化史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结合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渐新统地层剖面特征,在划分三级层序的基础上,统计上超点并绘制岸线迁移和湖平面升降幅度曲线,并将渐新世划分为4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对比钻遇沉积物的纵向变化特征,认为湖平变化曲线可信度很高,同时也证实了上超点方法反演湖平面变化在陆相古湖泊学研究中的可行性。
荔湾3 1井区珠江组深水扇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应用
2011, 29(6): 1122-1129.
摘要:
以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为指导思想,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地震资料对荔湾31井区珠江组下部深水扇沉积层序界面和海泛面成因类型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深水扇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建立了主要产层时间—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的小层砂体进行劈分和等时追踪对比,讨论了不同基准面旋回条件下储层发育特征。通过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结合GR约束反演,刻画了不同发育阶段深水扇砂体展布特征,建立了深水扇水道砂体的时空间展布模式,对今后深水扇型油藏的砂体预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研究
2011, 29(6): 1130-1137.
摘要:
以构造层序地层学分析为主线,从断陷盆地结构和古地貌的区域变化分析着手,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含油层段铜钵庙组、南屯组、大一段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在识别了5个等时层序界面及区域钻井剖面对比基础之上,建立了该区目的层段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凹陷沉积充填以及层序形成与构造演化相对应,具有阶段性。凹陷结构控制地层充填样式以及层序地层构型:西部陡坡带沉积粗粒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东部缓坡带沉积细粒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体系。其中,单断断阶型结构发育加积型层序组叠置样式;单断断槽型结构发育加积或进积层序组叠置样式;单断断超型结构发育类似被动大陆边缘缓坡型层序。根据乌北地区构造古地貌及对沉积层序类型控制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储集体是位于大一段层序低位滑塌浊积岩,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而非前人认为南二段顶部构造油藏。
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与储层物性
2011, 29(6): 1138-1144.
摘要:
碳酸盐胶结物是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砂岩内一种重要的自生矿物,其对深部储层储层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并且以后者为主,其分布具有不均一性且分带性明显。碳酸盐胶结物均为成岩作用后期产生,形成该矿物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泥岩的黏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热演化,还有一部分钙来源于斜长石的蚀变。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溶解是深部低渗透储层中发育较为优质储层的重要原因,该溶蚀溶解必须存在流体运移的通道,另外,碳酸胶结物含量也对储层质量有所影响,当碳酸盐含量大于5%时,储层孔隙度随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增加而降低,而当其含量小于5%时,储层孔隙度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秦皇岛地区奥陶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
2011, 29(6): 1145-1155.
摘要:
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该区奥陶系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主要由细晶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豹皮状灰岩、砾屑灰岩组成,灰岩中普遍含有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质岩。XRD分析显示硅质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硅质岩显微镜下为蠕虫状、球状、针状玉髓集合体,个别样品可见交代结构。硅质岩贫Mn、Fe,Mn/TiO2小于0.5,Si/(Si+Al+Fe)比值在0.98~0.99之间,U/Th(0.422~1.225),REE总量低;硅质岩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REE配分模式图上无明显Ce负异常,呈现平坦配分曲线;同时(La/Ce)N=(0.98~1.23),(La/Yb)N=(0.8~1.78),Ce/Ce*=0.92~1.02,反映奥陶纪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中硅质岩团块和条带为生物化学成因, 形成于离陆较近的浅海环境。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卡拉岗组火山岩岩性及岩相特征研究
2011, 29(6): 1156-1163.
摘要:
 火山岩地层的对比和划分是研究其岩性、岩相及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测井、地震资料结合孢粉组合分析,确定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卡拉岗组火山岩在研究区具有北厚南薄和东厚西薄的特征。孢粉组合表现为裸子植物花粉明显优势于蕨类植物孢子,孢粉以科达粉、弗氏粉、单束细肋粉、冷杉多肋粉组合为特征,其中科达粉含量最多(25.3%~54.3%)。测井响应与其上沉积岩相比表现为“三低两高”的特征,即:低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低补偿中子、高密度、高电阻,与哈尔加乌组相比表现为低自然伽马、中高电阻的特征。岩性以基性—中性的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其次为凝灰岩、沉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马朗凹陷卡拉岗组火山岩岩相可划分为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三种岩相带,火山活动以相对宁静的溢流相为主,其次为强烈的爆发相,火山沉积相仅在局部地区发育。
现代沉积与环境
珠江口东平海域海采工程后泥沙蚀淤趋势预测研究
2011, 29(6): 1164-1169.
摘要:
通过收集和实测到的研究区水位、潮位、潮流验证、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水深地形、风、径流值等边界条件,运用泥沙运动控制方程、泥沙再悬浮及再沉积方程,进行了工区泥沙运移相关参数的计算和模拟分析,并预测了工程实施后,工区内、外动力作用的程度和泥沙的蚀淤趋势发展。结果表明:开采区海采项目结束后,其淤积速度自NE 2~5 cm/a向SW 0.2~0.5 cm/a减小,NE部离珠江口较近,其淤积速度可达5~10 cm/a,SE和SW波浪作用影响较小,沉积物搬运主要受潮流控制,淤积速率为0.2~0.5 cm/a;施工期间的一个潮周期内,悬浮泥沙最大增量为42.5 mg/L,近岸开挖点10 mg/L浓度悬浮泥沙在E—W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为3.0 km,S—N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2.2 km;远岸开挖点10 mg/L浓度悬浮泥沙在E—W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为1.7 km,S—N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1.6 km;珠江口门处最大侵蚀速率为10 cm/a,最大淤积速率为13 cm/a,海砂开采后对海底的蚀淤变化影响范围仅局限于其附近海域,对近岸和珠江口门区没有明显影响;一个水深30~60 m,开挖深度为10 m的采坑以淤积速率0.2~5 cm/a速度计,要使开采区淤平至少要200a或更长时间。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2011, 29(6): 1170-1179.
摘要:
对处于西风区的中亚昭苏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粒度分析表明,昭苏黄土粉砂粒级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接近78%,黏土粒级次之,砂粒含量最低,具有典型的风尘堆积特征。剖面粒径>63 μm含量变化能与格陵兰冰芯进行良好对比,记录了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冷事件及D-O旋回等具有全球意义的气候波动事件,揭示中亚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特征。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碳酸盐岩系有机氮与无机氧热化学交换作用研究
2011, 29(6): 1180-1189.
摘要:
深埋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水与金属氧化物可能会影响到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保存。对吡咯—水—氧化铝反应体系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根据模拟实验结果,探讨了反应机理,并考察了反应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吡咯—水—氧化铝体系可以发生反应,产物主要为呋喃与氨气,升高温度对反应有利。氧化铝对有机氮与无机氧热化学交换作用起到了明显的催化作用,含水量增大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在氧化铝存在条件下,吡咯转化为呋喃的反应活化能为109.35 kJ/mol。
 
煤岩、泥岩密闭体系下热解产物特征及动力学分析
2011, 29(6): 1190-1198.
摘要:
通过密闭体系热模拟实验考察了煤岩和泥岩产物产率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高温阶段甲烷的来源除了重烃气的裂解外,还有有机质直接裂解的贡献。泥岩有机质在初次裂解过程中易于生甲烷的组分较少且热稳定性要高,煤岩有机质在初次裂解过程中易于生甲烷的组分相对较多且稳定性较弱。煤岩在低温阶段热解的液态烃中正构烷烃通过环化和芳香化作用与沥青或干酪根发生缩聚/再结合作用形成了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产物,这一产物在高温阶段可以生成甲烷是煤岩在高温阶段仍具备生气潜力的原因。同时随产气率极限取值的增加,活化能逐渐增高,指前因子逐渐增大,具有较低活化能的生气潜力降低,具有较高活化能的生气潜力逐渐增加。地质外推结果表明不同极限产气率时外推计算的产气率基本相同,但如果以成气转化率判断生气门限时将会得出生气产率极限越大,生气门限越深的结论。动力学模型计算的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烃源岩生气史表明,沙河子组烃源岩在泉头组沉积末期(105 Ma)开始大量生气,生气期较长。
 测井资料计算源岩有机碳含量模型对比及分析
2011, 29(6): 1199-1205.
摘要:
研究首先从理论分析入手,根据Δlog R模型在基线、有机碳含量背景值、叠合系数K、成熟度参数方面存在不足或不便推导出改进的Δlog R模型,针对改进Δlog R模型在测井参数选取方面的不足提出逐步回归模型;然后用具体实例对比三种模型应用效果,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了改进的Δlog R模型优于Δlog R模型、逐步回归模型优于改进Δlog R模型的原因;最后建议使用逐步回归模型计算源岩有机碳含量。对区域有机碳含量评价时,建议以沉积相为基础分区带评价,同时提出几点模型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事项,为今后测井途径计算有机碳含量提供方法思路。
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的砂体类型与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特征
2011, 29(6): 1206-1212.
摘要:
 重点通过对马岭—镇北地区长8油藏储层的研究,将研究区长8油藏的储层砂体类型划分为2大类4小类:水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深切水道、扇内水道)、河口坝砂体。在其它成藏条件的有机配置下,形成了以上述4种类型砂体为储层的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其特征为:①油藏分布在湖盆斜坡和中心位置的砂体连片叠置的沉积体系中;②4类储层单砂体在空间上呈随机性的多层叠置,其存在板状和交错两种叠置方式,且各自具有不同的方向和产状;③多套旋回的单砂体在空间上形成叠置连片的油层组合,但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系统,油、气、水、干层易共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长8“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