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符芳亮, 潘松圻, 张国生, 赵正福, 王伟, 沈雅婷, 荆振华.
黑色页岩中的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及古环境意义——以四川盆地W207井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3
|
[2] |
李文, 穆桂金, 林永崇, 张慧娟, 吴汪洋, 孙蕗.
罗布泊自生胶黄铁矿对磁性参数χARM/SIRM指示意义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280-128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8
|
[3] |
刘喜停, 李安春, 马志鑫, 董江, 张凯棣,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24-1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3
|
[4] |
赵迪斐, 郭英海, 朱炎铭, Geoff Wang, 刘静, 崇璇, 张敬霞.
龙马溪组页岩黄铁矿微观赋孔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5): 864-8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7
|
[5] |
马福军, 吴媛欣, 刘松, 孙柏年, 闫德飞, 张凤太, 王秋军.
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黄铁矿及其沉积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1): 33-41.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06
|
[6] |
赵曌, 张立军.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0-48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6
|
[7] |
林荣骁, 王家生, 苏丕波, 林杞, 孙飞, 杨军霞.
南海东北部岩芯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对甲烷事件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90-2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8
|
[8] |
林杞, 王家生, 卜庆涛, 李超, 林荣骁, 孙飞, 张卫坤.
海洋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研究的体视镜挑选与铬还原处理方法对比——来自南海北部陆坡Site 4B站位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52-1059.
|
[9] |
.
碳酸盐岩中地开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10-317.
|
[10] |
刘春莲.
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6, 24(1): 75-80.
|
[11] |
夏学惠, 李钟模.
鲕状黄铁矿的热水沉积与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12-717.
|
[12] |
刘文均, 伊海生, 温春齐.
城步铺头黄铁矿床再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2): 61-67.
|
[13] |
夏学惠.
从西南硫矿带内黄铁矿生物组构论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3, 11(4): 85-91.
|
[14] |
王益友, 张国栋, 朱静昌, 周福根.
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区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1, 9(1): 54-62.
|
[15] |
郑庆年.
再论凡口矿区中上泥盆统叠层石及其地层沉积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0, 8(3): 103-109.
|
[16] |
冯宝华.
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火山灰沉积水解改造而成的高岭岩
. 沉积学报,
1989, 7(1): 101-108.
|
[17] |
伊海生, 宋天锐.
徐州石炭—二叠系中首次发现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开石
. 沉积学报,
1988, 6(4): 130-136.
|
[18] |
王诗佾.
伊利石“开形指数”的地质意义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58-68.
|
[19] |
陈芸菁.
沉积岩中地开石—高岭石混层矿物的发现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4, 2(2): 91-97.
|
[20] |
刘文均.
湖南城步铺头黄铁矿床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4, 2(1): 5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