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世铭, 张小军, 张婷静, 朱军, 郑永仙, 易定红, 霍鹏, 伏珏蓉.
细粒碎屑岩储层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柴西茫崖地区新生代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41(2): 633-6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1
|
[2] |
易定红.
柴达木盆地台南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滩坝砂体粒度特征及水动力条件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4
|
[3] |
陈琰, 夏晓敏, 赵健, 崔俊, 乔柏瀚, 赵东升, 高红灿, 王义, 谭莉.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近系藻灰岩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23-13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6
|
[4] |
杨永恒, 孙国强, 王晔桐, 朱文军, 秦彩虹, 管斌.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环境与成岩流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58-12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8
|
[5] |
包建平, 王志峰, 朱翠山, 汪立群, 陈琰, 周飞.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一类新的原油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4): 829-8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4
|
[6] |
张津宁, 张金功, 杨乾政, 吴春燕, 崔强, 王晔, 郭岭.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63-5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4
|
[7] |
李俊武, 代廷勇, 李凤杰, 杨承锦, 杨豫川.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49-6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3
|
[8] |
斯春松, 刘占国, 寿建峰, 李积永, 宫清顺, 张庆丰, 王鹏, 王波.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66-972.
|
[9] |
.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干柴沟组下段湖相混合沉积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724-729.
|
[10] |
.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新统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13-420.
|
[11] |
何国源.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的油气充注成藏途径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9-776.
|
[12] |
刘得文.
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N12、N22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57-666.
|
[13] |
吕宝凤.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52-558.
|
[14] |
马达德, 寿建峰, 胡勇, 王少依, 徐宁.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89-595.
|
[15]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6]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7] |
赵贤正, 陈子炓, 陈洪德, 寿建峰, 施泽进.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湖相藻(蓝细菌)灰岩储层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16-224.
|
[18] |
金强, 查明, 赵磊.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25-129,135.
|
[19] |
沈安江, 朱国华, 寿建峰, 徐洋.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E31、N1、N21碎屑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1): 71-78.
|
[20] |
于会娟, 妥进才, 刘洛夫, 陈践发, 赵磊.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33-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