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康, 周锡强, 江茂生.
牙形刺氧同位素古温度计: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96-4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1
|
[2] |
王秋军, 郑军,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58-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9
|
[3] |
陈剑舜, 张伟宏, 陈仕涛, 邵庆丰, 赵侃, 尹敬文, 朱丽东.
小冰期气候的湖北石笋碳同位素记录
. 沉积学报,
2020, 38(3): 497-5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8
|
[4] |
罗亮, 王冬兵, 尹福光, 廖世勇, 任飞, 宁括步, 唐渊.
云南保山地块香山组和丁家寨组沉积序列与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91-3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03
|
[5] |
白玛曲宗, 韦恒叶, 江增光, 邱振.
江西东岭剖面P-T界线碳同位素变化与沉积物输入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67-2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28
|
[6] |
刘芮岑, 李祥辉, 胡修棉.
湖南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降水氧同位素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169-11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7
|
[7] |
陈 梅.
C、O同位素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17-225.
|
[8] |
闫慧.
河蚬壳体不同断面碳、氧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13-517.
|
[9] |
赵东升.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35-140.
|
[10] |
许冰, 顾兆炎, 胡滨, 李镇梁.
广西上泥盆统F—F界线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03-608.
|
[11] |
刘文汇, 宋岩, 刘全有, 秦胜飞, 王晓锋.
煤岩及其主显微组份热解气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83-190.
|
[12] |
李玉成, 黄宝玉, 徐永昌.
利用贝类(Lamprotula)化石碳氧同位素再建山西丁村地区晚更新世气候环境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48-651.
|
[13] |
张建博, 陶明信.
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以沁水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11-614.
|
[14] |
邵龙义, T P Jones.
桂中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地层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84-120.
|
[15] |
郑建京, 吉利明, 孟仟祥.
天然气碳同位素部分反序与乙烷碳同位素特征的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11-814.
|
[16] |
史基安, 王先彬, 王琪, 赵兴东, 李春园, 孙明良.
地下水补给、循环和混合作用的氦同位素证据─—以石羊河、黑河流域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15-819.
|
[17] |
张文正, 昝川莉.
烃源岩残留沥青中正构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2-215.
|
[18] |
夏新宇, 王先彬.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45-49.
|
[19] |
张平中, 王先彬, 申歧祥, 张谦, 文启彬, 邵波.
土壤甲烷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3, 11(4): 73-77.
|
[20] |
陈践发, 徐永昌.
煤系地层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2, 10(4): 44-48.
|